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古籍养生格言

2011-06-16 14页 doc 87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767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古籍养生格言【原文】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1【原文】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译文】 说人好话太多,就不考虑他真正的好坏;过激的话太多,就顾及不到利害得失。 2【原文】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 对待富贵之人,有礼貌不难而难于事事得体;对待贫贱的人,有恩惠不难而难于处处有礼 3【原文】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安详稳重是处事第一法则,谦虚退让是保身第一法则,涵养宽容是待人第一法则,...
中医、古籍养生格言
【原文】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1【原文】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译文】 说人好话太多,就不考虑他真正的好坏;过激的话太多,就顾及不到利害得失。 2【原文】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 对待富贵之人,有礼貌不难而难于事事得体;对待贫贱的人,有恩惠不难而难于处处有礼 3【原文】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安详稳重是处事第一法则,谦虚退让是保身第一法则,涵养宽容是待人第一法则,潇洒超脱是养心第一法则。  4【原文】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译文】 神人的话深奥,圣人的话简约,贤人的话明了,众人的话繁多,小人的话狂妄。  5【原文】 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译文】 有时,因为一句话而损伤天地之和顺,因为一件事而酿成杀身之大祸。所以,遇事切须谨慎。  6【原文】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译文】 收敛怒气,自然觉得心平气和;凝聚精神,自然觉得言辞简约;宽容别人,自然觉得意味和谐;保持心静,自然觉得一切安宁。  7【原文】 世人皆醒时作浊事,安得睡时有清身?若欲睡时得清身,须于醒时有清意。 【译文】 世人都在清醒时,作一些糊涂事,睡时怎能求得自身清白?若打算睡时求得自身清白,必须在清醒时有清白的念头。  8【原文】 两刃相迎俱伤,两强相敌俱败。我不害人,人不我害。人之害我,由我害人。 【译文】 两件兵刃相迎,都要损伤;两人强手相敌,都将败亡。我不害人,人就不害我。人所以害我,是因为我害人。  9【原文】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常众;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译文】 不要埋怨我不如人,不如我的人很多;不要夸奖我比人强,比我强的人更多。  10【原文】 身要严重,意要闲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徐,心要光明,量要阔大,志要果毅,机要缜密,事要妥当。 【译文】 仪态要严肃庄重,思想要悠闲安定,表情要温文尔雅,气色要平和近人,说话要简明徐缓,内心要光明磊落,度量要宽宏阔大,意志要果断坚毅,谋划要细致周密,处事要妥善适当。 11【原文】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 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12【原文】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 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 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13【原文】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14【原文】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 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15【原文】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译文】 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16【原文】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译文】 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17【原文】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译文】 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18【原文】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译文】 情志悠闲而少欲望,心神安宁则无所畏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气调和顺畅,则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19【原文】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译文】 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 20【原文】 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译文】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不要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饮,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21【原文】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译文】 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22【原文】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复首。” 【译文】 头部是人体内各种阳气的会聚之处。《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使头部受些冷”;又说:“睡觉不要蒙住头。” 23【原文】 寒欲渐着,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 【译文】 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24【原文】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译文】 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这样可避免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25【原文】 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译文】 耳朵不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长时间地观看,坐不坐得很久,睡不睡到身体感到疲倦。 26【原文】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 【译文】 坐着睡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脑内被风吹入人活不长。如再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风一吹入身体就会成灾病。 27【原文】 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 【译文】 凡早晨起身,不要睁开眼睛用冷水洗脸,否则会使人眼睛干涩,损害视力,多流眼泪。 28【原文】 一心睡眠有五善事。何等五?一者无难睡苦,二者睡易觉,三者睡无恶梦,四者睡时痒神来护,五者睡觉心易入善觉观法。 【译文】 一心睡眠有五种善事。哪五种呢?一是没有入睡难的痛苦,二是睡眠之后易醒,三是睡中不会有恶梦,四是睡时有善神保护,五是醒寐后心容易进入善良觉悟,向往真理。 29【原文】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正是春气发散布陈的日子。天地之间都在生长萌发,万物欣欣向荣;每天晚睡早起,缓缓地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放松身体,让意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生发而不压抑,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这就是顺应春天的气息,保养生发之气的秘诀。 30【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正是草木茂盛的生长季节。天地之气交融,万物开花结果;每天早睡早起,不要讨厌充满阳光的一天漫长。使自己的心意情绪没有愤怒,使精华的东西开花结果,让阳气得到宣泄,就像所爱的在外一样,这是与夏降阳盛的环境相适应,养夏季生长的气息的方法。 31【原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译文】 春天和夏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阳之气,秋天和冬天着重保养体内的元阴之气。 32【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33【译文】 秋天的三个月,正是万物平定的时候。天上的风气劲疾,地上的物色清明。每天要早睡早起,起居时间和鸡的起睡时间一致;要使意志安宁,用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的气息平静;不要使神志外露,要让肺气清肃,这是顺应了秋天容平的气质,培育收敛的秘诀。 34【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译文】 冬天的三个月,是潜伏守藏的季节。水结成冰,地冻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每天早早睡觉晚点起床,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最好;使神志好似收藏,就好像有秘密似的,就好像有收获似的;避开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冒汗,屡屡损伤阳气。这是顺应冬的气质,培养收藏阳气的方法。 35【原文】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译文】 春季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补养脾气;夏季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补养肺气,长夏少食苦味,多食咸味,以被养肾气;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补养肝气;冬季少食咸味,多食苦味,以补养心气。 36【原文】 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人者,皆所当知。 【译文】 一年当中,春天要防风又要防倒春寒;夏天要防热,又要防因热贪凉而造成的感冒风寒;长夏日要注意防湿气;秋天防干燥;冬天防寒又要防风。这八件事,病人和护理病人的人都应当知晓。 37【原文】 人之动,以静为主。神以静舍,心以静充,志以静宁,虑以静明。其静有道,得己则静,逐物则动。 【译文】 人的行动,应该以静为主宰。神必须静才能得到休息,大脑必须静才能补充气血,意志必须静才能安宁,思虑必须静才能明智贤达。要实现静有一定的方法,心不外游就会静,追逐名利就会动。 38【原文】 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粟,心惊则颤,心忧则癖。 【译文】 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39【原文】 清心释累,绝虚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 【译文】 澄清心灵解除思想负担,杜绝忧虑不动感情,少思寡欲,朴实无华,这是学习道的功课。心清纯去除负担,完全可以克服缺点;绝虑忘情,可以安静处世;忧虑欲望都泯灭了,足以成就道业;朴实纯真,完全可以知晓世上的平安快乐之法. 40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41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42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43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44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 吕坤 45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善摄生者, 46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 陈继儒 47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 董仲舒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 陈梦雷 48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49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 刘安等 50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 朱锡绶 51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 程杏轩 52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 陈继儒 53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54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 罗天益 55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5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7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58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59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60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61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62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閼,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 胡文焕 63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 刘安等 64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65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 苏轼、沈括 66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晋葛洪 67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68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69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70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71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72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7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74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75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 陈直 76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晋 葛洪 77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78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79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80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8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83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82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 吕坤 85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 吕不韦等 84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86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87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88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89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90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91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92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93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94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 尤乘 95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96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97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南朝梁 陶宏景 98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99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100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101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102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 陈继儒 103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104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 万全 10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春秋 李耳 106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养老奉亲书》宋 陈直 107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中藏经》托名东汉华佗 109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8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摄生消息论》元 邱处机 110夏为蕃(草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摄生消息论》元 邱处机 111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马王堆汉墓帛医书 112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抒滞怀,以畅生气。―――《摄生消息论》元 邱处机 11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114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11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晋 皇甫谧 116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117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 孔丘 119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118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120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 吕不韦等 121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122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 官修 12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4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125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 陈继儒 126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127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128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129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 郑宣 130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 刘承干 131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 胡文焕 132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133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134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135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136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137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 王世雄 138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孙思邈 138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 胡文焕 140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 陈梦雷 141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142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 官修 143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 王蔡 144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 董仲舒 145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146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 王充 147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148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149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150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 胡文焕 15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道。―――《老子》春秋 李耳 152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淮南子》西汉 刘安等 153安人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乃凭于药。―――《太平圣惠方》宋 官修 15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55劳极则精罢,思极则精离,饮食少则精减,房欲频则精耗。―――《医先》明 王文禄 156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乱。―――《韩非子》战国 韩非 157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管子》春秋 托名管仲 158养生贵养气,养气贵养心,养心贵寡欲。―――《医先》明 王文禄 159不怕千日怕一旦,一旦者千日之积也。千日可为,一旦不可为也。故慎于千日,正以防其一旦也。――― 《呻吟语》明 吕坤 160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世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医学源流论》清 徐大椿 161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养性延命录》南朝 梁 陶宏景 162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养生随笔》清 曹慈生 16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64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明 张景岳 165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呻吟语》明 吕坤 166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尊生八笺》明 高濂 167夜卧早起三月春,缓形无努志逆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 陶宏景 168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清 梁文科《集验良方》 169人之当食,需去烦恼,如食五味,不得暴嗔。-----唐 孙思邈《千金药方 道林养性》 170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明 谦启敬《修龄要旨》 171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宋 苏轼《东坡志林 修养》 172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内经 灵枢 五乱》 173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明 郑塇 《昨非庵日篡 颐真》 174春夏易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明 胡文焕《类修要 养生要诀》 175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明 吕坤《呻咏语》 176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神仙传 封衡》 177饱生众疾,至用药物消化,尤伤和也。-----宋 张杲《医说 勿过食》 178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宋 朱煮《朱子类语辑略》 179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明 吕坤《呻吟语》 180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西递明清民居楹联》 181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清 石天基《长生秘诀》 182亏人是祸,饶人是福。-----明 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18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于 逍遥游》 184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明 洪应明《菜根谭 概论》 185良田千顷,日食二升;大厦于间,夜眠八尺。-----明 高濂《遵生八笺 清修妙论笺》 186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战国 《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 187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战国 《黄帝内经 素问 灵兰秘典论》 18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战国 《黄帝内经灵枢经营 本脏》 189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宋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序列上 衍义总序》 19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战国 荀况《荀子 宋辱》 191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整理本 192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早衰,欲与正地长久,非所闻也。------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 193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道。------明 陶宗仪《辍耕录》 194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伸而骨强。------春秋 管仲《管子 内业》 195安者非安,能安在于虑亡;乐者非乐,能乐在于虑殃。------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养性》 196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清 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 198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萧源等《永乐大典医药集》 199养生之法须要摆脱一切,毋以妄想伐真心,毋以客气伤元气。------清 孙德润《医学汇海》 200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清 曹庭栋《老老恒言》 201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清 曹庭栋《老老恒言》 202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清 曹庭栋《老老恒言》 203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明 龚信《古今医鉴》 204藏精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以蓄用,静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不穷。------宋 张杲《医说》 205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战国《吕氏春秋 尊师》 206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利于生则取之,害于生则舍之,此全生之道也。------战国《吕氏春秋 本生》 207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开行,以养神之道也。------战国 庄周《庄子 刻意》 208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清 沈时誉《医衡》 209未饥先食,稍饱即止。此是保脾胃良法。------明 吴承昊《折肱漫录》 210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晋 葛洪《抱朴子 内篇》 211食治则身治,此上工医未病之术也。------宋 娄居中《食治通说》 212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清 曹庭栋《老老恒言》 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宋 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讲学》 214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元 邹铉《寿亲养老新书 古今嘉言》 不吃零食或饮食过饱,预防的思想坚定不移。 215怒后不可进食,食后不可发怒。------清 梁章钜《退庵随笔 摄生》 216人要摄生者,全要饮食节制,为却病之良方。------清 陈德求《医学传灯》 217凡食皆熟胜生,少胜多。------清 尤乘《寿世青编 修养余言》 218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道林养性》 219良医者,常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 220事贵预防,医治未病。------明 聂尚恒《活幼心法》 221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防疾。------明 胡文焕《新刻摄生集览》 222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退。------明 蔡清《蔡文庄集》 223养心无别法,只寡言少食息怒数般。------清 梁章钜《浪迹丛谈》 224外疾之害轻如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北齐 刘昼《刘子 防欲》 225保生四要:一曰节饮食;二曰慎风寒,三曰惜精神,四曰戒嗔怒。-------清 程国鹏《医学心悟》
/
本文档为【中医、古籍养生格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