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

2011-07-22 29页 pdf 997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832

暂无简介

举报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 一、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黄河研究会 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发达地区 的联系地带,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 (一)黄河三角洲演变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北纬 37。15’--38。107,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后人海 流路不断变迁而发展形成的。一般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 约6000多km2的扇形地区,大致包括1855年黄...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
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 一、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黄河研究会 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东北部、渤海南岸,是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发达地区 的联系地带,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 (一)黄河三角洲演变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北纬 37。15’--38。107,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后人海 流路不断变迁而发展形成的。一般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 约6000多km2的扇形地区,大致包括1855年黄河改走现河道后,人海流路摆动改道的范 围(见图1)。近五十年来为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尾间河段改道顶点下移至渔洼 附近,摆动改道范围也缩小到北起车子沟,南至宋春荣沟,面积2400多km2的扇形地区。 1.入海流路演变 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长期处予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 的频繁变化状态。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人海以来,黄河人海尾闾流路共发 生了9次大的变迁,其中1889年至1953年改道6次,顶点为宁海附近;1953年以后改道 3次,顶点为渔洼附近,见表1。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855~1889年。在1855年黄河改道人渤海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段内,由于大量的 泥沙淤积在陶城铺以上河段,进入河口的泥沙很少,河IZl还比较稳定。1872年以后,自东 坝头以下陆续修筑堤防,到1885年两岸堤防在宁海以上已基本形成。随着沿河堤防的逐 步完善,输送到河口的泥沙逐渐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尾间河道的摆 动变迁也日益频繁。 (2)1889--1949年,这一时期自宁海以下河口尾间河道基本处于自然变迁状况。在 此期间人类活动逐渐增大,但长时期内宁海以下河道两岸仅有民埝20余km,河口尾闾段 经常决口摆动改道,较大的流路变迁就有6次。 (3)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河口地区的生产发展,对防洪要求也日益迫切。 特别是1961年在黄河河口开始了石油的开发,为了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以防洪 防凌为主对河口河段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包括加高加固四段以上的临黄大堤及险工,对阻 水卡冰严重的河段进行展宽。为保障三角洲油田的开发,人海流路的三次变迁都是有计 划的人工改道,而且改道点也都在渔洼以下。 ·301- 朗1黄河入海流路摆动的范围示意圈 裹1 1855年以来黄河入海流路变迁统计 改道 次 行水时间 改道 人海 改道原因 顶点 序 (ff·月) 地点 位置 1 1855.7~1889.4 肖神庙 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人海 2 1889.4~1897.6韩家垣 毛丝坨 凌汛漫溢 3 1897.6~1904.7岭子庄 丝网口 伏汛漫溢 盐窝 顺江沟 伏汛决口 宁海 4 1904.7~1926.7 寇家庄 车子沟 伏汛决口 附近 5 1926.7~1929.9八里庄 刁日 伏汛决口 6 1929.9~1934.9纪家庄 南旺抄 人工扒口 1934.9~1938春一号坝 神仙沟、甜水沟、 7 堵岔道未成而改道 1947春~1953.7一号坝 宋春荣沟 8 1953.7~1963.12小口子 神仙沟 人工截弯取直、变分流人海为独流人海 渔洼 附近 9 1964.1~1976.5罗家屋子 刁口河 人工破堤 10 1976.5~现在西河口 清水沟 人工截流改道 2.1953年以来流路变迁 人民治黄以来,在前人治理河口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的改道措施,控制河 口的自然摆动,实践证明是成功有效的。1953年以来黄河人海流路发生了三次变迁,分 别简述如下: 1)神仙沟流路 1953年前人海流路由甜水沟、宋春荣沟、神仙沟分流人海,实际行水已近10年。南 股甜水沟原为主流,但流程较长,河道多弯,河床较高,行水不畅,又向南岔出宋春荣沟。 北股神仙沟河身较短,河床较低,水流通畅,海域条件好,分流比逐渐由30%增至7006。 在小El子村(渔洼下2km):ll:,神仙沟与甜水沟两流路弯顶相距最近处只有95m,该处神仙 沟水位比甜水沟低O.71m。为改善防洪条件,变分流人海为独流人海,1953年7月在此 开挖引河连通两沟,8月底甜水沟及宋春荣沟即断流。神仙沟单股流路人海后,尾闻河道 水位降低,上游河道发生强烈的溯源冲刷,冲刷直接影响范围上溯到刘家园,距改道点约 170km。 2)刁口河流路 1960年,神仙沟流路改走汉河不久河势呈现散乱状态。1963年汉河又向南生出新 汉,主流从新汉河人海,尾间河段曲折加长,汛后水位明显升高,当年凌汛十分严重。1964 年1月1日于罗家屋子附近爆破生产堤,河水由神仙沟北侧刁口河漫流人海。改道之初, 新流路比神仙沟河长缩短22km,改道点附近具有较大的水头落差,但河口水位降落幅度 不大。主要原因是堤基未能冲开,门槛效应较强;罗家屋子以下地形开阔,地面较高,植被 茂密,河面宽阔,水流散漫无力;距改道点9km处有一胶泥土层,难以冲刷,两侧为黄河故 道高地阻水。新河道不利的边界条件,抑箭了流路的发育。尽管改道缩短流程较大,当年 来水来沙条件较好(水量多达904.5亿m3),但河口产生的溯源冲刷效果并不明显。黄河 ·303· 由刁口河人海时期,是艾山以下河道水位淤积抬高幅度最大的一段时间,这除了三门峡水 库改变运用方式和水沙条件不利的影响因素外,改道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 原因。 3)清水沟流路 清水沟流路是原神仙沟流路汉河故道与原甜水沟流路故道之间的洼地,地势较两侧 一般低1.5--4.0m,地面高程大部分低于3.0m。人海VI处于两条故道突出沙嘴之间的凹 湾内。因刁口河行河后期,西河口水位已接近改道,改道时机已经成熟。1975年“两 部一省”会议决定实施非汛期人工改道,遂于1976年5月20日在罗家屋子截流后改由清 水沟人海。清水沟初始的河线长度比改道前缩短了37km,加之人海水沙条件十分有利, 改道后泄流比较顺畅,产生了明显的溯源冲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人工改道不但减 轻了黄河泺口以下的洪、凌威胁,而且促进了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充分利用泥沙填海造陆,实现海上石油变陆地开采,1996年汛前实施了清8改 汉,使西河VI以下河长缩短了16km,引起河口段河道的溯源冲刷。1997年以来,特别是 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运用以来,进入河VI的沙量明显减少,河口淤积延伸速率有所减缓。 至2002年汛前,西河i21以下河长只有56km,仅比1996年汛后延长lkm。 从人海流路变迁的影响情况看,如果掌握适当时机,与石油开发和防洪安全需要相结 合,有计划地安排人海流路,进行人工改道,对控制河道淤积延伸长度,延缓河床水位抬升 速率,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和促进三角洲经济发展均是有利的。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黄河故道河床形成高脊,故道之间低洼。现行清水沟 河道由西南向东北通向渤海,形成了以西南一东北为轴线的中问高向两侧倾斜的扇形地 形。三角洲地势平缓,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2.0~9.0m之间,自然坡降在1/8000~ 1/12000之间。由于黄河在该地区改道频繁,新老河道纵横交错、相互重叠切割,形成了 岗、坡、洼相间排列的微地貌类型,它们在纵向上呈指状交错,横向上呈波浪起伏。 2.气候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濒临渤海,又具有明显 阿海洋性气候特征,一年中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易涝, 秋季少雨多晴,冬季干燥少雪。根据资料统计,本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2.5℃,极端最高气 温4112,极端最低气温一22*(3,≥10"(2的积温约为4300*(2。初霜期一般发生在10月中 、 下旬,终霜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旬,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左右。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537mm,年内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4%左 右,且常常集中在几场降水过程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其他季节降水较少,又易形成旱 。 灾。全年光照时数2724h。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46mm,最大2119mm,最小 1603mm。 3.河流水系 流经黄河三角洲的河流较多,其中黄河为流经该区最大的河流。根据利津水文站 ·304· 1950--2000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平均径流量334.7亿m3,年均输沙量8.49亿t。全区以 黄河为界,黄河南北两岸的河流均为独流人海河流。黄河以南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有小清 河,支脉沟,武家大沟,新、老广蒲河,广利河,溢洪河,永丰河,张镇河等十几条骨干河道, 皆白西向东注入莱州湾;黄河以北自西向东主要有徒骇河、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 挑河、二河、1976年黄河故道、神仙沟等,皆自南向北注入渤海。这些河流与黄河大堤构 成了河口地区的防洪排涝体系,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防洪保障和排 水出路。 4.潮汐特征及风暴潮 黄河三角洲潮汐较弱,潮差较小,感潮段和潮流界较短,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为 20km。潮波进入渤海后,由于受渤海南部海底地形形态和水深较浅的影响,使入射潮波 和反射波在神仙沟口附近形成驻波节点,从而出现无潮点。无潮点两侧的潮时变化很大, 当无潮点以西处于高潮时,无潮点以南处于低潮;无潮点以西处于低潮时,无潮点以南处 于高潮。三角洲海区的潮差变化也是以无潮点为分界。无潮点附近的潮差仅为0.2m,自 无潮点向西、向南逐渐增大,而且西部潮差最大,东部地区次之。如西部地区的漳卫新河 平均大潮潮差为2.88m,东部地区的羊角沟平均大潮潮差为1.30m。潮汐类型除神仙沟 口附近为不正规的日潮外,其他海域基本为不正规的半日潮。整个滨海区潮汐涨落历时 不等,涨潮历时一般约为5h,落潮历时一般为7h。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区,三角洲地区恰是渤海湾南沿与莱州湾西海岸。该区滩涂 广阔,坡度平缓,海区水深较小。因此,在持续较强的东北风作用下,风暴增水明显,尤其 是东南大风之后转东北大风,极易形成风暴潮。黄河三角洲地区每当出现风暴潮时,都形 成一定的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据历史记载,三角洲地区曾多次发生风暴潮,自明 代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82年中,曾出现60次。新中国成立至今,三角洲地区共发生 较大的风暴潮灾6次,其中4次是特大风暴潮。1997年8月18-20日在黄河三角洲发 生的特大风暴潮,无棣县东风港出现3.26m的最高潮位,浪高达到4m。这次风暴潮累计 造成经济损失约26亿元,是有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灾害。 5.湿地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为3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km2,潮间带湿地 15001m12。湿地分布范围为黄河故道、现行流路以及新造陆地。按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 位置不同,黄河三角洲的湿地可以分为河间湿地和滨海新生湿地。河间湿地主要分布在 现行清水沟流路和神仙沟流路及其之间地区。该区洼地在雨季可局部积水,积水期较长 的便成为湿洼地。长期积水的湿洼地中生长各种水生、陆生植物,水中繁衍各类浮游生 物,为鸟类的栖息提供了环境条件。滨海新生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人海口沙嘴两侧的范 围,是黄河水漫流最新淤积的扇形滩面。滨海湿地属新淤出的潮间地,其上生长有芦苇、 芦草及各类杂草,为珍稀鸟类提供了栖息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 地生态系统以珍稀鸟类为主体,是中国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一些候鸟迁徙途中的 驿站和繁殖地,还是1996年被列入东亚至澳洲涉禽保护网中国仅有的2处自然保护区之 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环境效益。 据专家综合科学考察认定,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种。其中水生动物 ·305· 641种、鸟类269种。野生鸟类共隶属于17目47科132属,见表2。其中,在《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7种,二级保护的鸟类有33种;属《中日 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152种;属《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 鸟类51种。鸟类中有水禽116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43.8%,分属7目17科51属。水 禽中珍稀濒危物种很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SETIC)附录1的有 8种。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亦较为丰富,据初步调查大约有757种。保护区内现有植物393 种,其中维管植物48科8l属180余种。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在该区内广 泛分布,面积达8000hm2。此外,5.1万}un2的天然草场、700hmz的天然实生柳林和 8100hm2的天然柽柳灌木林也在保护区分布。保护区内还有华北平原面积最大的人工 刺槐林,面积达1.2万h群。 裹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主要动檀物资源名录 保护类男4 动植物名称 一级 列人《国家重点 保护 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大鸨 保护野生动物名 二级 大天鹅、小天鹅、角鹃鹧、斑嘴鹈鹕、白鹃、白额雁、琵嘴鸭、鸳鸯、灰鹤、 录》的鸟类 蓑羽鹤、鸢、普通骛、大驽、白尾鹞、苍鹰、雀鹰、松雀鹰、红脚隼、黄脚隼、红 保护 隼、乌雕、领角鹗、红角鹗、普通雕鹗、纵纹腹鹗、长耳鹗、短耳鹗等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 绿翅鸭、白眉鸭、针尾鸭、琵嘴鸭、赤颈鸭、花脸鸭、鸢、普通驽、大鸳、白 种国际贸易公约》(SET.鹭、黑鹳、丹顶鹳、白头鹤、白枕鹤、白鹤、大鸨、白尾鹞、苍鹰、松雀鹰、红脚 1C)附录1~附录3的鸟隼、黄脚隼、红隼、乌雕、领角鹗、普通雕鹗、红角鹗、普通雕鹎、普通雕鹗、 类 纵纹腹小鹗、长耳鹗、短耳鹗等 大天鹅、小天鹅、赤颈鸭、针尾鸭、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绿头鸭、灰 列人《中日保护候鸟及 鹤、赤颈鸭、中白鹭、角鹃鹧、风头鹃鹧、草鹭、大麻千千鸟、黑鹳、白鹃、鸿 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 雁、豆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白眉鸭、琵嘴鸭、红头潜鸭、青头潜鸭、风头潜 类 鸭、斑背潜鸭、长尾鸭、白头鹤、鹊鸭、斑头秋沙鸭、黑水鸡、海鸥、红嘴鸥、 普通燕鸥、普通秋沙鸭、白尾鹞、长耳鹗、短耳鹗等 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 普通燕鸥、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绿头鸭、灰鹤、赤颈鸭、中白鹭、角鹧 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 鹧、风头鹃鹧、草鹭、黑琵嘴鸭、红头潜鸭、青头潜鸭、风头潜鸭、斑背潜鸭、 长尾鸭、白头鹌、鹊鸭、斑头秋沙鸭、黑水鸡、海鸥、红嘴鸥、普通燕鸥、大天 类 鹅、小天鹅等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动物名录》的水生生物 白鲟、达氏鲟、江豚、松江鲈鱼、宽吻海豚、斑海豹、文蛤、黄河刀鱼等 类 野大豆、柳、榆、刺槐、柽柳、黄蔷薇、酸枣、胡枝子、紫穗槐、芦苇、稗、马 野生植物 唐、茅草、苍耳、艾蒿、田菁等 ·306· (三)经济社会概况 1土地资源 黄河河口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 区之一。东营市总土地面积7923kmz,人均占有土地0.4耐,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 2.6倍。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水域共54.73万hm2,占总面积的69.08%;居 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7.1万hm2,占总面积的8.96%;未利用土地17.40万h矗,占总面 积的21.96%。1855--1985年,黄河平均每年淤地造陆2000--2667hm2;1985年后,因 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 黄河三角洲沿岸滩涂资源总面积为3158.3km2,其中依托陆域面积为962.4km2,海 域滩涂面积为2195.9km2。海域滩涂中潮间带滩涂面积为1732km2,浅海滩涂面积为 463.9km2。滩涂面积沿岸线分布,以套尔河口至神仙沟口岸段最多,滩涂面积为1193.6 km2,占滩涂总面积的37.8%;tb岛河口至支脉沟口岸段最少,滩涂面积为891.5姘,占 滩涂面积的28.2%。详见表3。 衰3 黄河三角洲滩涂资源量及其分布 (单位:km2) 沿海海域 依托 岸段 合计 潮间带 浅海 小计 陆域 套尔河口至神仙沟口 724.6 1铊.8 867.4 326.2 1193.6 神仙沟口至小岛河口 325.0 158.8 483.8 589.4 1073.2 小岛河口至支脉沟口 682.4 162.3 844.7 46.8 891.5 合计 1732.0 463.9 2195.9 962.4 3158.3 2.矿产资源 黄河三角洲地下深层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卤水资源,地表还有贝壳矿资 源,其中石油、天然气、卤水,已探明储量居全国海岸带之首。 区内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油田。根据胜利石油管理局统计资料,截至2001年 底,共找到71个不同类型的油气田,其中海滩地区6个,海上油田1个。累计探明石油 地质储量41.59亿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67.2亿m3。已投入开发67个油气田,动用 石油地质储量34.45亿t。有油井20197口,累计生产原油7.46亿t,生产天然气342.38 亿m3。 河口地区卤水资源较丰富,滨海地区浅层卤水储量74亿m3,地下盐矿床面积 600姘,储量5900亿t,具备年产600万t原盐的资源条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贝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是烧制石灰和制造白水泥的重要原料,将贝壳粉碎也 可以作为饲料。黄河三角洲贝壳资源的储量相当丰富,储量可达1600万t以上.并且贝 壳矿大多出露于地面,开采运输极为方便。 3.人口及其分布 据2001年统计,东营市的3县2区(即利津县、垦利县、广饶县、河口区和东营区)及 ·307· 胜利油田,济南军区农业生产局等部门,共管辖36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774个村 (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73.57万。其中农业人口99.81万,占总人口的57.5%;非农业 人口73.76万,占总人口的42.5%。全区现有土地面积7923km2,人口密度219 人/km2。东营区为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486人/km2;人口分布最少的地区 在河口区,人口密度仅有91人/km2。 4.工农业生产 河口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及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机械、建材、 轻纺、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粮棉、畜牧、水产、瓜菜、花卉、桑蚕、林果等生产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1年河口地区工农业总产值691.54亿元(当年价),其中工业总 产值635.87亿元,农业总产值55.6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01.52亿元,其中地方国内生 产总值211.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0万元。 河口地区以石油工业为主体,其他行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2001年胜利油田石油产 量2668万t,天然气8.5亿m3,实现总收入520.75亿元,实现利润116.71亿元。东营市 具规模以上企业(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337.94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51.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32.9亿元,其中地方 工业163.72亿元。石油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地方工业中有相当部 分与油田的开发有关。石油工业在东营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东营市的 支柱产业。 河口地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光热资源充足,有一定 的降水资源,适宜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区内农业生产基本以种植 业为主,林业、牧业和渔业并重,以农副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据统 计,200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6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1.82亿元(粮食总产 量84.03万t,棉花总产量4.58万t),林业产值0.51亿元,牧业产值11.42亿元,渔业产 值11.91亿元。 5.城市与交通 东营市是该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所在地,是胜利油田 的生产、生活基地。东营市1983年成立以来,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导的石 油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区内其他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发 展较快,至2001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485.3km,公路密度达到56.6 km/100km2,居山东省前列;张(店)东(营)铁路全长91km,与胶济线相连;东营至东营港、 东营至青州高速公路已建成投入运行;2001年11月山东航空公司东营机场正式通航。大 大方便了东营市与全国各大城市的联系。 黄河河口地区2001年经济社会情况详见表4。 二、黄河河口的主要特点 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是黄河特殊的水沙条件和渤海特殊的海洋动力条件相互作用 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大江大河的河口相比,黄河河口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因此,黄河河 ·308· 表4 黄河河口地区2001年经济社会情况 总人口 农业 非农业 土地 耕地 农业灌溉 农业 工业 分区 人口 人口 面积 面积 面积 总产值 总产值 (万人) (万人) (万人) (km2)(万hm2)(万hm2)(亿元) (亿元) 东营区 56.22 15.88 40.34 1156 l_89 1 71 7.98 55.44 河口区 19.57 7.36 12.21 2139 l 66 1.67 5.72 8.10 垦利县 21.20 14.44 6.76 2203 312 233 8.72 42.57 利津县 29.14 23.49 5.65 1287 440 322 13.38 42.16 广饶县 47.44 38.64 8.80 1138 520 4.73 19.25 102.02 油田及其他 1 05 1 03 0.62 385.58 合计 173.57 99.81 73.76 7923 17.32 1469 55.67 635.87 洼:东营市各县(区)的土地面积包括胜利油田的土地面积。 口地区的治理开发应充分考虑黄河河口的特点。 (一)黄河入海流路是不断变迁的 黄河人海流路呈现出不断变迁的特点,是由黄河的水沙条件和河口海洋动力条件所 决定的。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每年有巨量的泥沙进入河口,而渤海海洋动力相 对较弱,不能将进人口门的泥沙输送到外海,绝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浅海水域。河口 海岸不断地淤积延伸,意味着河口基准面相对升高,使尾闾河段河床和水位相应升高。淤 积升高的过程不断加大尾间河段自然悬河的程度,同时使近H河段堤防的防御洪水能力 相应降低。当淤积和悬河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来水来沙和潮汐的影响下,尾闻河段将 发生改变人海口门部位的出汉摆动。在该VI门附近淤积延伸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汉 点将上移,摆动范围加大,若任其自然演变,出汉点将最终发展到三角洲扇面轴点附近.人 海流路在三角洲轴点附近发生改道。 摆动和改道是水流自寻捷径、走最小阻力流路人海的表现。与淤积延伸相反,摆动改 道意味着尾间流路的缩短。一般情况下,改道较摆动缩短的流程大,河口相对基准面降低 也较显著,一般均形成改道点以上河道的溯源冲刷及水位相应下降。与此同时,改道点以 下的新流路又开始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演变之中。黄河自1855年改由大清河入渤 海以来,河口演变呈现出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循环演变的基本规律。自1855--1995年,黄 河在近代三角洲摆动改道50余次,其中发生于三角洲扇面轴点附近的改道有10次。每 次改道路线都互不重复,并且有先中部,后右侧,再左侧,又趋中部横扫一遍的循环规律, 此规律称之为“大循环”。每次改道后,流程的变化呈现出缩短一淤积延伸加长一再改道 缩短的过程;河口河段水位则表现为下降一升高一再下降的过程,如此循环演变的规律称 之为“小循环”。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变,充分说明黄河人海流路是不断变迁的。 黄河自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至今已行河26年了,从清水沟海域容沙条件 看,还有一定的行河潜力。根据《黄河河口治理规划报告》研究成果,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 后,前20年利津平均来沙量3.4亿t,后40年来沙量7.2亿t,见表5。按西河口10000 ·309· 震5 设计系列三黑小、利津平均水沙量 三黑小 利津 项目 时段 汛期 非汛期 全年 汛期 非汛期 全年 水量 前20年 138.1 192.6 330.7 118.4 87.1 205.5 后40年 158.9 195.4 354.3 144.1 86.9 2310 (亿甜) 60年 152.0 1944 346.4 135.5 87.0 222.5 沙量 前20年 3.98 005 4.03 3.02 0.38 3.39 后40年 12.14 0.09 1223 6.61 0.58 7.19 (亿t) 60年 9.42 0.07 9.49 5.4l 0.52 5.93 洼:前20年为1978--1982年+1987~1996年+1971~1975年系列;后40年为1958~1988年+1949~1957年 系列。 m3/s流量相应水位12m(大沽标高)作为改汉或改道的控制条件,预测清水沟流路行河年 限50年左右(从2000年算起),届时将改道刁口河流路。由此可见,尽管小浪底水库拦沙 运用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沙量减少,但河口演变仍遵循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循环演变的基本 规律。与以往不同之处只是河口淤积延伸速率减缓,循环演变的周期延长了。 由于黄河人海流路的迁徙不定,对河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 有计划地安排人海流路并加强河口河段治理,可以相对延长人海流路的行河年限,对相对 稳定人海流路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河口地区的经济建设要考虑黄河人海流路不断 变迁的特性,对备用人海流路加以保护,避免流路改道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黄河河口是强烈堆积性河口 与国内其他江河河口不同的是,黄河来沙多、潮汐弱,进入河口的泥沙大部分在口门 淤积,使河口不断延伸,陆地面积不断增加。由于拦门沙的存在,更加剧了河口的淤积延 伸。黄河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有三个归宿,即陆地、滨海和外海。滞留在陆地上的泥 沙,造成河道与三角洲面的升高;输送到外海(一般指测区以外)的泥沙,相对较细较少,大 部分泥沙滞留在离河口较近的海区,造成河口沙嘴和附近海岸的淤积外延。1855年以 来,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面积达2500km2,其中1855~1954年造陆1510km2;1954~ 1976年造陆548.3kmz;1976--2001年造陆441.7klIf。各时期黄河造陆面积见表6。 裹6 黄河三角洲海岸淤进、蚀退数值 淤进面积 蚀退面积 净淤进 每年净淤进 年代 面积 面积 (km2) (时) (kin2) (krEA) 1855—1954年 1510 1510 1510/64=23.6 1954--1976薤650.7 一102.4 548.3 548.3/22=24.9 —82.5(清水沟以北) 1976~ 高潮线 499.9 364.4 364.4/16=22.8 37.9(清水沟以南) 1992正 一2m —242(清水沟以北) 等深线 501 234.5 234.5/16=14.7 24.5(清水沟以南) 1992--2001年(估计)81.7 —4.4 77.3 77.3/9=8.6 2742.3 1855--2001拒 2500 2500/11l=22.5 (高潮线) ·310· 据计算,清水沟行河以来,黄河河口人海泥沙大约有20%沉积在陆地上,60%淤 积在滨海区,20%输往测区以外的较远海区。人海泥沙的分配比例与来水来沙、河道和河 口海岸条件、河口海洋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清水沟流路行河初期,河口口门在凹海湾内, 海洋动力相对较弱,河道尚未形成,漫流人海,淤积在陆地上的泥沙量较大(多达40%以 上),输往外海的量很少(只有16%);而当河道形成单股,河口沙嘴突出时,大量泥沙可通 过河道输送到河口口门,陆地上淤积量较少,输往外海的泥沙量增多。如1981~1985年 来水较丰,利津站年平均来水量399.3亿m3,来沙量8.82亿t,输往外海的泥沙量大于 30%,淤积在陆地上仅10%左右;但1990年以来,连续枯水枯沙,利津站年平均来水量 122.8亿m3,来沙量3.47亿t,且大于3000m3/s的洪水次数很少,输往外海的泥沙量仅 占10%左右,大量泥沙淤积在口门附近及尾闾河道。 黄河大量泥沙被带至河海交汇处,在河流与海洋双向动力作用的平衡位置即滞流点 附近发生沉积,逐渐形成拦门沙。拦门沙形成之后,像一道拦河潜坝横亘在口门附近,对 河道泄洪排沙十分不利。本来顺河而下的水沙到达该区之后,气势锐减,水流被迫分散, 最终导致河面展宽,水位壅高,泥沙沉积,产生溯源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悬河程度加剧,同 流量水位上涨,加速河道的衰老,对泄洪、排沙、排凌都具有阻碍作用。同时,河口拦门沙 的隆起,相当于侵蚀基准面的局部抬升。在自然规律支配下,被阻水流白寻低洼捷径人 海,造成出汉摆动,然后在新口门两侧继续塑造新的拦门沙。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促使 海岸线普遍外沿,进而导致河道比降变缓,孕育着又一次较大的变迁改道。 当人海沙量很少或无沙量人海时,河口沙嘴和突出的岸线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将发 生蚀退现象。如1976年5月至2000年5月,刁口河流路无水沙人海,沙嘴最突出部位 (Om线)蚀退距离为10.5kin,平均蚀退距离为7.67km,蚀退速率为0.319km/a,蚀退面积 为115.1姘,年平均蚀退面积为4.8km2/a。1996年汛前实施了清8改汉,由于汛期来水 来沙相对较多,至1996年10月出汉后新口门lOkm宽度范围造陆面积26.4km2。 1997-2000年,年平均进人河VI的水、沙量较少,仅分别为59.5亿m3和1.42亿t,河口 发生蚀退现象,4年共蚀退面积约5km2。 (三)河口治理开发与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关系密切 黄河河口地区的治理开发与黄河流域治理开发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随着黄河流域 治理开发的进展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河口的水沙条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进入 河口地区的泥沙多,河口淤积延伸加快,反之淤积延伸缓慢;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水质污 染,对河口地区工农业用水和滨海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黄河人海流 路不断变迁,相对侵蚀基准面抬高或降低,将引起河口及其以上河段的溯源淤积或溯源冲 刷,相应地对河口及其以上河段的防洪、防凌将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 1.黄河水沙变化特点 随着黄河流域各地区工农业用水和流域水利水保措施的不断实施,进入河口地区的 水沙量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据1950年7月至2000年12月实测资料统计,利津水文站的 水沙特征值见表7及图2。 ·31】· 袭7 黄河利津水文站水沙特征值 水量(亿矗) 沙量(亿t) 含沙量(kg/C) 年份 11~ 11~ 11~ 7~10月 7~6月7~10月 7~6月7—10月 翌年6月 7-6月 翌年6月 翌年6月 1950~1959298.7165.04637 11.45 1.70 13.15 383 103 28.4 1960~1969291.52215 512.9 8.68 232 11.00 298 10.5 21.4 1970~1979187.3117.0304.4 7.57 1.3l 8.88 40.4 112 29.2 1980~1989189.7101.0290.7 5.77 O.69 646 304 6.8 22.2 1990~200079.6 43.2 122.8 3.07 0.40 3.47 38.5 9.3 28.3 平均值 206.8127.8334.7 7.23 1.27 8.49 34.9 9.9 25.4 注:2000年水沙量为日历年数值,其他年份为水文年数值。 1)水沙量年内分布不均 利津水文站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334.7亿m3、8.49亿t,含沙量25.4kg/m3。 其中汛期水量、沙量分别为206.8亿m3、7.23亿t,含沙量34.9kg/m3。汛期水量占全年 水量的61.8%,讯期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5.2%。 2)水沙量年际分布不均 利津水文站最大年沙量为的21.09亿t(1958年),为最小年沙量0.24亿t(2000年) 的87.9倍;最大年水量为904.5亿m3(1964年),为最小年水量19.1亿m3(1997年)的 47.4倍。 3)近期水沙量明显减少 由于工农业用水的增加和黄河流域遭遇十多年的连续枯水,20世纪90年代进入河 口地区的水量大幅度减少。利津站90年代平均年水量为122.8亿m3,仅占50年代来水 量的26.5%,汛期水量仅为50年代的26.6%;90年代水量小于50亿m3的有1997、2000 年,其中1997年为历史最枯年,水量仅19.1亿m3。与水量变化情况一样,沙量也呈明显 减少趋势。据统计,利津站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沙量为3.47亿t,仅占50年代来沙量 的26.4%,90年代汛期沙量仅为50年代的26.8o,6。由于沙量、水量同步减少,含沙量无 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由于黄河中上游用水量的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来水量逐渐减少,并且开 始出现断流。1972--2001年的30年中,利津站有22年发生过断流,共计断流86次1091 天。自2000年以后,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有效调节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加 强,黄河断流得到遏制。 2.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 河口淤积延伸或摆动改道,使河道长度增长或缩短。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 影响相当于冲积河流的侵蚀基面相对抬升或降低,从而使上段河道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 根据现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河口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有以下特点: (1)A海流路改道初期,河道长度缩短。一般情况下,改道点以上的河道将发生溯源 冲刷,使一定范围内的河床及水位有所降低,冲刷降低的幅度由下而上递减。由于河道长 ·”2· 善 量 量 量 誊 量 莩 要 善 墨 ( 。 m 砑 ) ■ 毕 · 3 1 3 晔树■愈■*督似*糟霹N匝 度缩短只是暂时现象,随着河口淤积延伸,河长又逐步延长。溯源冲刷影响历时不长,河 床冲刷降低的幅度一般在lm上下,直接影响范围限于济南泺口以下河段。总起来看,河 口改道引起的溯源冲刷,对延缓泺口以下河道的淤积抬升速率有一定作用,对河势变化没 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对黄河防洪是有利的。 (2)河口沙嘴逐步向海内延伸,河道逐步延长。为适应排洪输沙的需要,近口段河道 将相应调整,逐步淤积抬高,从而引起上段河道的溯源淤积。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影响 河道冲淤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一方面,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主要还是自上而下的沿程淤 积,来水来沙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近50年来,河口改道比较频繁,一段时期 内河长虽曾暂时延长达10余km(与1954年改道前河长相比),但很快又因流路摆动或改 道而使河线缩短,河道长度至今仍未稳定延长;同时,各时期来水来沙过程的组合情况差 异也很大。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河口淤积延伸造成的溯源淤积影响还不明显。从 1950--1997年间,利津站3000m3/s流量水位升高2.51m,抬高幅度尚小于花园口至利津 河段。 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调整作用,还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一是认为黄河 下游河道由于河口的淤积延伸而产生溯源淤积,这种淤积的结果使得下游河道的比降变 缓。变缓后的河道输沙能力相对降低,因而会加重沿程淤积,两种淤积的相互作用结果, 近于平行抬高。也就是说从长期影响效果来看,河口淤积延伸将使下游河道同步抬高。 二是认为黄河下游河道远未达到平衡情况,仍然处于强烈堆积状态,淤积的原因主要与来 水来沙条件有关。河VI淤积延伸也受到河VI改道引起的溯源冲刷所制约,产生溯源淤积 向上游的影响范围有限。 (3)由于河VI流路不畅,或局部河段高仰,在一段时问可能起到抬高侵蚀基面的作用, 造成溯源淤积的不利影响。1964年改道刁El河流路时,就有类似情况。虽然河道长度比 改道前的河长缩短较多,当年水量又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年,但由于局部河段河床较高,水 流宽浅,改道点以上河段不仅未发生明显的溯源冲刷,利津站水位反而逐年淤积抬高,表 现较明显的溯源淤积影响,给河口地区防洪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黄河河口治理开发现状 (一)河口治理开发过程 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黄河河口淤积、延伸、摆动改道不断循环演变,使人海流路 不断更迭,海岸线不断外移,河口三角洲面积也不断增长。1855年黄河改道大清河人渤 海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河口地区很少有人类活动。1882年(清光绪八年)开始有垦户 出没,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垦户渐增,大片荒地被开垦,垦利县由此而得名。1930年 韩复榘部59旅来此屯垦。1935年因受黄河洪水灾害,鲁西南等地的贫苦农民来此垦荒 定居,移民较多。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三角洲开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先后三次从鲁西 南和附近县移民垦荒。在垦利县陆续出现了友林、新林、建林、益林等村落,并先后建立起 规模较大的农场、林场、军马场。1961年开始了石油开发,随后组织石油会战,建立了胜 ·314· 利油田。大型农牧场的出现和石油开发,特别是1983年东营建市以来,黄河三角洲的经 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加工基地。 1855年黄河改道初期,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陶城铺以上的泛区内,进入河口的泥沙 很少,河口还比较稳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以后,随着下游堤防逐渐完备,输送到河 口的泥沙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逐渐显露,尾闾河道摆动变迁也日益频繁。在长时 期内,河口地区自宁海以下,两岸仅有民埝20余km,均归民修民守,尾闾河道仍处于自然 变迁状况。黄河1947年归故前后,渤海解放区分四期对河口段进行复堵,至1949年,左 岸大堤修至四段,右岸至垦利宋家圈东7.5km。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河口地区生产的发展,对防洪要求日益迫切,不容许尾阊河道 再任意改道。为了保护河口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并减轻黄河下游防洪负担,分别于1953、 19“、1976年有计划地实施了三次人工改道,1996年又实施了清8人工改汉;1976年黄 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务部门、胜利油田、东营市共同对清水沟流路进行了大量 的治理工作;1988年在河口进行了以“尽量延长现行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为目标的疏浚 试验;1996年以来,按照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961238号文批复的《黄河人海流路治理一 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实施了河口治理一期工程。这些治理措施对提高河口河段防洪能 力、稳定清7以上河道、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保障河口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 产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胜利油田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地方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 陆续兴建了防潮工程,已建防潮堤395.4km,对减少风暴潮灾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满 足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工农业发展用水要求,近20多年来,在黄河河口地区兴建了一大批 水利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为主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工程体系。截 至目前,已建引黄工程17处,引黄灌溉面积13.15万hm2。目前在沿海地区已形成海产 养殖、石油开发、港口及渔港、盐业生产、种植等多种开发利用方式,使三角洲地区丰富的 滩涂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二)防洪工程建设 1.清水沟行河以来河口主要治理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以前,对尾间河段(主要指渔洼以下)一般不 进行整治,河口治理基本承袭了顺其自然、并有计划地改道这一符合当时自然和社会条 件,且有利于黄河和河口安全的治理措施。为防止洪水漫溢影响范围过大,仅修建简易的 单侧生产堤,如四段至老爷庙、同兴农场生产堤和利埕公路等。石油的勘采和开发,大大 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迅速。这同时对河口和尾闻的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河河务部门、东营市对尾闻河段 曾实施了多项整治工程和现场试验,1996年以来按照国家计委批复的意见实施了河口治 理一期工程。主要措施如下: 1)堤防工程措施 清水沟流路是一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改道前兴修防洪堤17.23km,加培接长南大 堤28.6km,对南防洪堤进行了加培补残,在清水沟开挖引河,在东大堤上破除过水口门4 ·315· 个,实施了大河截流工程。改道后又实施了大堤加培工程,自1980--1987年,先后3次对 北大堤进行加高培厚,使其达到设防标准;1988年六号路转为北大堤延长后,两次加高培 厚,与孤东南围堤相接,使北大堤有效防护长度下延到清7断面;为减轻漫滩洪水对北大 堤的威胁.提高其抗洪能力,还考虑了淤l临加固和修建险工工程;1996年以来,先后实施 了南防洪堤加高加固及延长工程和北大堤延六号路延长段加高加固工程,并对部分堤段 实施了放淤固堤。这些堤防工程的实施,使尾闾河段能够防御西河口发生10000m3/s的 洪水。 2)拖淤试验 在海河河口拖淤的推动下,为探讨在黄河河口拖淤的可能性,1977年11月在利津水 文站附近河段曾进行了拖淤试点。1988~1990年和1992共4年间,在尾间河段曾较大 规模的进行了拖淤试验。1988--1990年每年拖淤均在100天以上,平均动用船只10艘; 1992年动用船只2艘,拖淤49天。由于同步实测资料有限,且1988~1992年黄河来水 来沙情况变化较大,使得拖淤效果的分析较为困难。 3)河道整治工程 在清水沟流路改道初期,除已修建的中古店、护林工程和十四公里等三处工程外,河 道基本处于无工程控制状态。自1986年先后修建了苇改闸、西河口、八连、十八户、崔家 庄、生产村、清3、清4等8处河道整治工程。实践表明,适当加强河口河段的河道整治, 是一条保持河槽稳定通畅、增强泄洪排沙的重要途径。 4)清7断面以下人工截流改汉工程 胜利油田管理局为尽快勘采清水沟大沙嘴北侧浅海石油,提出在清7断面原北汉串 沟口以下几百米处挖引河堵故道。导河向东北人海,提前填海造陆,为加速石油勘采和节 省投资创造条件。在胜利油田、东营市和黄河有关部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于1996年6 月成功地实施了清8人工截流改汊工程,这对加速三角洲和浅海石油开发,减轻利津以下 河段防洪防凌负担具有很大的作用。 2.防洪工程现状 1)堤防工程 截至2001年底,河口地区共有各类堤防长206.331km,其中设防堤段长77.466km, 不设防堤段84.865km,清7断面附近河道内还有导流堤长44.000km。 在设防堤段中,左岸全长49.731km,分两段。第一段为北大堤,自利津四段(桩号 0+000)至孤东南围堤3号险工(桩号44+631),长44.631kan;第二段为孤东南围堤,自3 号险工(桩号44+631)至末端(桩号49+731),长5.100km。右岸为南防洪堤,全长 27.735krn,自垦利二十一户(桩号0+ooo)至末端(桩号27+735)。 目前河口段设防流量为防御西河口发生10000m3/s的洪水,左岸堤防设防级别为l 级,右岸为2级。设防堤高一般为5--7m,堤顶宽度一般为6~8m,边坡一般为1:2.5~ l:3.0,临背河地面高差一般为2~3m。 2)险工工程 为了防止汛期顺堤行洪和偎堤走溜,保护堤防安全,自1985年起陆续于左岸平工堤 段的堤线转弯处修建险工。现有险工4处,自上而下分别是二十二公里险工、三十公里险 ·316· 工、三十八公里险工和四十二公里险工。工程总长3101m,裹护长3294m,共有坝(垛)岸 23段。坝型结构主要为扣石坝和乱石坝。 3)控导工程 截至2001年底,本河段布设控导工程共计11处,坝垛203道,工程长20717m,裹护 长19596m。其中左岸5处,坝(垛)岸99段,工程长10417m,裹护长9849m;右岸6处, 坝垛104道,工程长10300m,裹护长9747m。坝型结构主要以扣石坝和乱石坝为主,个 别工程采用插板桩坝。具体情况详见表8。 河口河段现状防洪工程布置详见附图。 裹8 河口河段控导工程现状情况统计 工程长 裹护长 工程类别(道) 坝型(道) 岸别 工程名称 (m) (m) 丁坝 垛 护岸 小计 扣石 乱石 插板桩 中古店 2097 1768 21 21 21 崔家 1736 1946 7 10 17 17 西河口 1520 1051 3 8 11 11 左岸 八连 2464 2471 6 18 24 24 清3 2600 2613 26 26 20 6 小计 10417 9849 16 83 99 93 6 十八户 2720 2705 8 18 26 226混凝土沉排 苇改闸(脱溜) 1700 1615 15 15 15 生产村 760 760 6 1 7 6 1 右岸 护林 1150 1550 6 17 23 23 十四公里 1770 1056 2 20 22 清4 2200 2061 10 1 小计 10300 9747 16 69 19 104 合 计 20717 19596 32 152 19 203 3.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实施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开发和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情况发 生了很大变化,河口治理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对河口治理规划、项目选定、研究论 证的同时,根据当时的防洪防凌实际,开始实施了部分急需的治理工程。国家计委责成原 水电部牵头,会同有关单位编制黄河人海流路规划,并于1987年批准了《关于黄河人海流 路规划任务书》。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于1989年编制完成了《黄河人海流 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正式批准了该规划。根据国家计委批复精神及有关各 方意见,1993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完成了《黄河人海流路治理一期 工程项目建议书》,1996年国家计委以计农经[19961238号文予以批复。其工程建设和工 程管理由水利部、山东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胜利油田)共同出资完成。总投资为 3641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20979万元,水利部10437万元,山东省5000 万元。具体分工是:石油部门负责崔家护滩以下(含崔家护滩)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 理,主要包括北大堤沿六号路延长及孤东油田南围堤加固及护堤险工工程、北大堤防护淤 临工程、北汉1改道引河开挖工程等;水利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负责崔家护滩以下南岸及 ·3】7· 其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管理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黄河人海流路的规划、单项工程 的设计和审查由黄河管理部门负责,报主管部门备案。计划工期为1994--1998年。 根据国家计委的批复,各责任方自1996年开始按批复要求分别实施了相关工程项 目。截至目前,除南防洪堤延长工程遵黄委会批准暂缓实施外,大部分工程基本实施。针 对一期工程的完成情况,考虑到河口治理的总体进度严重滞后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且该河段的工程本身又存在较多的问题,已成为河口地区防洪安全的薄弱环节。山东黄 河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提出(2000~2001年黄河河口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 案》,安排了
/
本文档为【黄河河口地区治理开发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