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doc

2017-09-07 14页 doc 30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doc暗香缕缕扑面来,清风阵阵醉人心 ----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新作《天香》讲述了一种刺绣----顾绣发展、繁衍的故事,作品中延续了以往的部分写作风格,又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叙事语言细腻、冷静、客观,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本文试图从语言描写的细腻性、叙事角度的客观性和小说的思辨性这三个方面对《天香》语言风格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安忆 天香 语言风格 引言 王安忆从事小说写作几十年来,语言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雨,沙沙沙》的清新、明丽到《长恨歌》的华丽、绵密,再到后来...
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doc
暗香缕缕扑面来,清风阵阵醉人心 ----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 摘要: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新作《天香》讲述了一种刺绣----顾绣发展、繁衍的故事,作品中延续了以往的部分写作风格,又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叙事语言细腻、冷静、客观,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本文试图从语言描写的细腻性、叙事角度的客观性和小说的思辨性这三个方面对《天香》语言风格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安忆 天香 语言风格 引言 王安忆从事小说写作几十年来,语言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雨,沙沙沙》的清新、明丽到《长恨歌》的华丽、绵密,再到后来《富萍》《遍地枭雄》的清朗疏浚,平白质朴。王安忆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点,《天香》则是她的一个新的尝试。 一、语言描写的细腻性 (一)语言描写细腻 王安忆曾在与钟红明的访谈中说过这样的话:“ 我的本意是写顾绣。”刺绣是一种很精致的活计啊,所以作者采用很细腻的语言来达它。就像王安忆在书中说得一样:“天香园绣可是以针线比笔墨,其实,与书画同为一理,一是笔锋,一是针尖。说到究竟,就是一个‘描’字,笔以墨描,针以线描。”文以字描,“有过之而无有不及” 1。《天香》本是写顾绣,又是写女儿的闺阁之事,这? 些事情大多是发生在天香园内的,因此它的细腻中就又多了一些别的韵味:典雅 华丽,清雅而富情趣。 1.“天香园”内“天香图”----环境描写的典雅华丽 王安忆的《天香》描写的是晚明时期上海一个大户人家申家里一段刺绣---“天香园绣”的故事。申家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吃、穿、住、用都是极雅致的,这种雅致则是通过用典雅华丽的场景和文字来体现的。 首先,是“天香”这个园子的命名。申家两兄弟在给园子取名的时候,儒世先是觉得“菊”或“梅”寒素了些,而后又觉得“‘桃露’又显俗媚”,“蟠桃林”也俗,“明世琢磨一名‘沁芳’,意境艳丽,却又文雅”,最后把园子命名为“天香”,不仅文雅,更有一些髙古气息。“天香”二字看似平凡,实则渊源颇深,有浓浓的古色古香的味道。后文写希昭嫁入申家后,当小绸和阿潜得知她所熏得香是“龙涎香”即“南宋词人王沂孙《天香》里所提到的‘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2后,都惊叹于希昭和天香园的渊源。阿潜吟出的那句诗更是? 透露出了园子的典雅华丽堪比骊宫。王安忆也在书中说道过:“‘天香’二字,一有天工之意,又有一派妩媚风流。”。“香”是个很抽象的存在,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因为香这个字,园子便自然而然多了份高贵、典雅。而“天”又有浑然天成、鬼斧神工之意。用“天香”来做园名,不仅典丽、高雅,更可以看出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花了大工夫。 其次,器物描写的细腻。“天香园”是个典雅的园子,这样典雅的园子就应该用典雅华丽的语言描写,但是这种典雅与华丽又不能太大张旗鼓,张扬了就不符合申家的身份了。所以作者只能往细里写、往小里写,越小越细方能写出其精致,才能显示出主人家的地位、身份、品味。作者对“天香园”里的第一次夜宴可谓是花足了心思。她深知“天香园”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的亮相一定得惊艳、隆重、与众不同。所以作者便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种很小的装饰器物----蜡烛上来描写。作者选择用蜡烛来突出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当大户人家在许多别的东西上具有了统一性以后,他们必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现不同点,这些细小的东西尤其能够突出;二是因为王安忆是个女人,她要写得是女人的故事,女性作家本就生性敏感,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揣摩,所以她们善于从细小的东西,例如蜡烛上来体现申家的生活的富裕和文雅。她把蜡烛当作一种艺术品来写,赋予这个原本普通的器物原来不曾有过的精致和奢 华,在器物描写细腻上显得尤为精彩。 申家夜宴园子里的蜡烛质量上乘自是不必说,还要应园子主--“天香”的景,可又不能抢了园子里众多花花草草的风头,还得华丽、精致。明世嫌江西广信烛形状粗拙,于是命人重新自制了一批形状纤巧可爱,散发着花香的蜡烛,等到晚宴那天: 枝上,叶下,石头眼里,回字形的窗棂上;美人靠隔几步一盏,隔几步一盏;亭台的翘檐,顺了瓦行一路又一路;水榭和画舫,是沿了墙廓勾了一遍;桌上与 案上的烛有碗口大,盈尺高,外面刻着桃花,里面嵌的是桃叶。天将黑未黑之时, 宾客已入座,吃着西瓜,就见水面绿幢幢的荷叶间,慢慢驶进一艘小船,船上人 举一支火捻,朝荷花芯子里一点,亮起一朵荷花。火捻子左右前后点着花芯,左 右前后的荷花一朵一朵亮起来,花瓣透明,映出花蕊丝丝,香雾弥漫而起。天黑 下来,远处的花也亮了,原来,是有十来艘小船,四面八方驶过来,火捻子四面 八方点过来,不一时,一池子的烛光,何止千点万点,万万点都有。天上的星星 也出来了,不晓得天是水的倒影,还是水是天的倒影。座上客敛声屏息,生怕稍 3 ?一动静,惊醒一个梦。 第三,“天香园”内景色描写的细腻。作者在《天香》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天香园内景物的描写,其中最能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镇海媳妇死后,小绸和闵女儿去看和尚种的那一片花海所见的景。 碗口大的红花,开在白和粉的小花之中;喇叭筒状的紫色花突兀而立,底下是无数倒挂的小金钟;复瓣的黄花,一层层叠垒着,四周是细长蕊的蓝花;无色 透明薄如蝉翼的黛色花,映着绒球般翠绿的蕾。花和花之间是各样的草,锯齿的、 裂瓣的、镶边的、挂絮的、双色的、嵌拼的、卷曲的、垂悬的„„走过去,忽然 腾空而起一幅锦缎,原来是采花的蝶,覆在花丛,锦缎揭开,花与草的颜色更深 一成,形制轮廓也鲜明凸起。小绸和闵都屏住了气息,几乎忘记天上还是人间。 这一片花田,向河畔漫去,漫去,与白芦苇接住,于是,那婆婆娑娑的苇叶,便 为这圃仙苑划了一道界。太阳从白莲泾上射过来,金光熠熠中,只见一个人挥着 长柄的水舀,奋力一扬,撒开一幅水帘,晶亮的水粒子布在空中,再落下。就知 道是那疯和尚。天地间全让颜色和光线填满了,还有一种无声的声音,充盈于光 和色之中。辨不出是怎样的静与响,就觉得光和色都在颤动,人则不禁微悸,轻 4 轻打着战。有湿漉沁凉的齑粉撒了一头一身,天地全都摇曳一下。? 作者大胆的用色、细致的描写、动静结合、错落有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片姹紫嫣红,一副五彩缤纷、花团锦簇,更像一副活生生的刺绣,让人看了几乎忘了呼吸。和尚种得花并不名贵,却在作者的笔下都不亚于御花园的花,洋溢着另一种风情。 由此可见,王安忆是在文字的典丽上面下了大工夫的,这种典丽是不同于那些用词藻堆砌起来的华丽的,用平白质朴的文字给读者营造了典雅华丽的感觉,让人既感受到文字所折射出来的典丽,却又不显轻浮,恰如其分。王安忆手法的细腻、文字的细腻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还露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 2、“天香园”之天香意----天香园内人物生活的清雅有趣 申家是因次子中进士才造园子的,因此也算是一个文人之家,申家的人在吃穿用度上总是流露出一股文雅之气,然而再雅,他们也是市井中人,也只是俗人,就像王安忆自己曾说得一样她所写得就是俗情。但是又不能太俗了,太俗了整本书就没有意境了,它得有雅托着,这样才能显现出园子的韵味、书的韵味来。 申家亦或是彭家造园子,都想极力仿照大自然,把另一处完好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过来,建造出另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但终究是欠缺了些东西的。作者说:“天香园就像是一个人间天堂。”处在“天堂里”的人做得却是俗事:在园子里设市,做买卖玩。既然是做买卖,文字里便有买卖的味道了,多了几分粗,但这个粗又不是园子外面真正做买卖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粗,粗中又透着雅,透着情趣。后来阿昉在闸桥边上开的豆腐店,取名“亨菽”,“亨菽”二字用在这个店名上就显得有点雅得做作了,王安忆熟知她笔下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她也深知“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所以她把阿昉的店安排在大王庙最热闹的一条街上,让店沾染些俗味,去去雅气,反而增添了些情趣。 在天香这本书中,有很多清雅而富情趣的文字出现,譬如小绸和镇海媳妇去看要出嫁的妹妹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新姑爷是她第二个可以放纵的人~”5这?句话说得很俏皮也很在理, 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趣,是说不出这种话的。细看这句话,你说它粗,粗的是理;你说它雅,雅得是话。如果这话是从鸭四媳妇嘴里说出来的,就不会如此清雅,如此有情趣了,反而会让人觉得太粗俗 了。但是这句话是从知书达理的、骄傲的小绸嘴中说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小绸是王安忆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虽然从第一卷到第三卷都有她的存在,但还是让我们觉得看得见摸不着,离人太远,就像远在天边的仙女,是用来让人崇敬而不是相处的,但就这样一句话却让小绸有了人情味儿,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她确确实实是一个人,确确实实是一个女人了。王安忆《天香》这本书并不像之前的“三恋”、《岗上的世纪》以及《长恨歌》中有直接的关于性的描写,在这本书中她连夫妻间的生活都很少提及,因此小绸在这儿说出的这样一句又俗又雅的话不仅有一个新婚少妇的甜蜜、娇憨,更给了妹妹这个待嫁女婚姻的希望,还道出了夫妻的相处之道。 (二)心理描写细腻 都说女人心细如丝,也惟有女人写女人才会写出女人的那种独特的韵味,因为她知道女人想要的是什么。男性作家虽然也写女人,写女人的心理,但相比女性作家确实差了一截,他们大多不能很好的抓住女人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如说同一副残荷图,女性作家写女性看见这个景象,不仅会黯然神伤、悲春伤秋,还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命运,徒增伤感之气。但是同样的场景男性作家来写,顶多会写到伤春悲秋。和女性的细腻比起来还是稍稍逊色的,也正是如此,一般评论家才会说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多了一份大气,少了一些小女儿心态。在这本书中,王安忆心理描写的细腻,体现在对女性间心理描写的细腻和女性自身心理描写的细腻。 1.绵密的女性关系 在钟红明对王安忆的访谈中,王安忆曾表示她很高兴钟红明注意到了她小说中的女性关系,她也很满意自己所描绘的女性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妯娌关系、姑嫂关系、婆媳关系,才让天香园中的男男女女之间互相有了牵绊。 小绸最初气恼镇海媳妇是因为镇海媳妇生了个儿子,而她生的是女儿。镇海媳妇虽然委屈, 但她心性没有小绸高,所以她虽然委屈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小绸好。尤其是她看见小绸作璇玑图了之后,更是觉得小绸是个可怜人,对她充满怜意,不管小绸如何待她,她始终对她好,小绸也终究是个明事理的女人,她心中明白镇海媳妇对她好,却始终拉不下脸皮向镇海媳妇求好。于是在镇海媳妇生了阿潜生命垂危之际,小绸用从娘家带来的墨救活了她。这件事成了两个人和好的 契机,她们互换了乳名:镇海媳妇叫“小蛾”,小绸叫“蚕娘”。乳名即是小名,是女子在娘家的时候使用的,在古代,女子的乳名是不可以带到婆家去的,更何况告诉别人。一旦告诉了,那人就是生死至交了,就像男人之间互换“生死帖”一样,就像闵女儿想的一样:“妇道人家一旦结党,便死心塌地。”6 ? 由于这种“情义”的金兰相结,所以作者对镇海媳妇病好之后她俩的那段心理描写也十分精细。 她们想起那临危时的一幕,两人互诉自己的乳名,好比是换帖子的结拜兄弟。自后,再没有重提过,是害羞,也是心酸。二人的乳名都与桑蚕有关,是江南一 带人家的生计。当女儿的日子已经久远了,二人都做了母亲,各遭遇了情殇与生 死。有时候,她们瞻前顾后照应三个孩子,就觉得像是一家人。小绸对柯海已经 气平,不是说姑息他负义,而是恩情尽了,眼看着镇海媳妇死去又活过,有什么 能比命更大,镇海媳妇本来与镇海就是恬淡的夫妻,镇海也不会温存,倒是与小 绸相处,体尝许多不曾有过的心情。起先,小绸刁蛮横霸,又有无限委屈,她对 她就像母亲;然后小绸又将她当孩子,便也学会了娇嗔。女子相处,无论有没有 7 ?婚姻与生育,总归有闺阁的气息。。。。。。 这段话短短两百多字,就把俩妯娌之间千回百转的关系刻画的很是深刻、细腻,把这俩妯娌的关系拿捏的刚刚好,多一分太多,太多便多了份狭邪;少一分太少。因此镇海媳妇死后,小绸才会表现出深到骨子里的悲伤,就像王安忆的评价:“小绸不易与人结好,一旦结上,便割头不换。就像男人间的交情,义胆忠肠。”后来当蕙兰和希昭说起小绸和镇海媳妇的感情的时候,希昭才会说:“那就要有非凡的缘分,比夫妻还难得~”这些评价不管是对小绸还是对她们两人之间的感情都是极高的评价。 至于希昭和蕙兰,她俩之间的关系用希昭的一句话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男人们的朋友都是自己选下的,可说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不像妇道人家,所遇所见都是家中人,最远也不过是亲戚,在一起是出于不得已”8王安忆觉得希昭? 一个人在天香园中是寂寞、凄凉的,所以给她安排了一个天真烂漫的蕙兰。希昭和蕙兰好,是因为蕙兰为人实诚、真实与她交往不必防备什么,直来直去的,可以省很多心、很多事。而蕙兰对希昭则是羡慕及崇拜。希昭同小绸一样,是个骄 傲的不易与人交好的人,所以她才会说:“女子间结金兰谱怕是要修万年也未必成~”所以才会在蕙兰问她们俩“是不是一对”的时候说“太过妄想”、“太荒唐”。希昭是个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自己要什么的女性,所以她不会轻易给人承诺,不会轻易给人说“我们俩是一对”。这种情谊的淡薄,注定了她孤独的一生。 蕙兰和她婆婆的关系,王安忆在与钟红明的访谈中这样说过:“蕙兰的闺密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自己很得意,就是她的婆婆,夫人。这一对婆媳其实是一对闺中伴,以蕙兰的话,是前世里一定是母女。。。。。。”想当初,夫人在阿昉的豆腐店“亨菽”外第一次见到蕙兰时就已经相中了她,后来蕙兰在张家的催促下嫁给了张家小儿子--张陛,婚后有一子,张陛却因病身亡。而后蕙兰不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一直留在张家,张家大嫂劝她改嫁被她骂走,夫人也曾劝过,俩人夜谈许久,说了许多知己话,婆媳关系似极闺密。 王安忆作为一个女人尤其知道女人和女人之间是怎么回事,知道女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女人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天香》一书中作者有意淡化男女间的爱情故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闺阁之中女儿间的关系上,这不仅源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更是体现出她把女人真正的当做女人而不是男人的附属物来看,写她们所想,抒她们所思。 2.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 人间百态,什么最难刻画,什么最难揣摩,人的心理。人心千变万化,很多时候你永远也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此时此刻在想什么。王安忆《天香》中对女性心理描写就很细腻,细腻真实得就好像住在别人心里或是亲耳听到别人把这些话说出来一样。 书中有一段写阿潜把希昭的绣画拿给小绸看,娘俩为了这幅画争执了几句,阿潜回去后稍稍觉得有点郁闷就没再想这件事情了,但是小绸一个人在那儿想了许久,想了许多。她想到了她之前作得璇玑图,想到了盖着梅红色绫罗的镇海媳妇,心里很不平静,“怦怦跳着”。在这过去的岁月里,她的心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这些辛酸在她与视如己出的阿潜争执之后一涌而出,夹杂着许多委屈。但是,小绸是个聪明的女人,她不会太为难自己,所以她左思右想,想完之后,气小了一些,便起身出园子去了。王安忆知道女人是极其敏感的,心思极其细腻的,她便抓住这份敏感、这丝细腻,再将其放大。刻画出女性心理的变化。 书中还有一段写闵师傅来看望闵女儿也甚为精彩。闵师傅从园子里去绣阁的时候,因为天色的缘故,觉得园子有些凋敝,感觉所见的景物都是阴沉的、灰暗的。甚至在心里觉得申家园子气数差不多了。可是当上了绣阁,看见园子里的人后“但心中却生出一种踏实,仿佛那园子里的荒凉此时忽地烟消云散,回到热腾腾的人间。”9等到再从园子里出来,沿路返回的时候看到的确实园子的蛮横以及升级勃勃,认为园子里有股势不可挡的摧枯拉朽的气数。闵师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说外界景物本身是这样,而是闵师傅心理作用所致,所以在这一段,王安忆虽然没有很直接的写闵师傅的心理活动,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对景的描写中就突现了闵师傅的心理变化。我们也就可以由此看出王安忆的心理描写是何等的细腻,都写到任心坎上去了。 二、叙事角度的客观性 语言最开始是用来沟通的,最终却是更多的用来表现而不是表达,因此小说的语言最好是冷静不带过多感情色彩的。王安忆曾经在《我的小说观》这本书中提出过著名的她写作的“四不要”原则,她也一直在她的小说创作中践行着这个原则。她认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该用讲故事的语言,就该是冷静、理智、客观的。 《天香》这本书采用平视的视角来看待园子里的起起落落,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对待园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采用全知者的视角描写“顾绣”的故事,她知道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及细节,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娓娓道来。游离于故事之外又充盈在故事之间。作者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天香园”内,她把它们置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但又不过分强调大的社会背景,让故事不显得过分的虚构。王安忆始终让思想和文字与园子、园子里的事情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让读者读后感觉沉重、感到历史的厚重感,又不让读者觉得“天香园”和“天香园”内的女儿们高高在上,不可触及。作者用平视的视角让读者以平和的心态来听这个故事,感受作者描绘给我们的这个客观世界。 其次,叙事角度的客观性还表现在王安忆在故事中并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天香园”、彭府家的园子等都是精致、奢华的园子,面对这些园子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表现出羡慕。在作者眼里,不论是园子还是园子里的人都是必然的存在。就连对最后“天香园”的衰落,她都并没有流露出惋惜之意,也正是因为作者这样的态度,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没有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顺利的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作者用冷静、理智的语言来描述天香园里的众女儿,在她的表述里,你看不出作者更喜欢哪个人物一些,她不给笔下的女性贴标签,让她们就是一群为了生活努力而奋斗的“普通”女人,拥有女人的共性。因此,读者不会因为作者的讲述去特别欣赏或者厌恶某一个人物,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女性几乎都是相对公平的存在,没有褒和贬,留给读者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三、小说意识的思辨性 自1984年王安忆随母亲茹志娟旅美归来后,作品中就开始了对女性本身、女性生存状态和女性命运的思考,作品中体现出很浓的女性意识,从未中断。在《天香》这本书中她对女性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中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很多心血,在她的笔下,“天香园” 几乎是一个女儿国,生活在这个“女儿国” 里的女性们就像是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她们养尊处优,享受着应该享受的一切,但当园子慢慢凋敝的时候,她们又是勇于承担的,她们用自己的努力来为自己、为天香园撑起了一片天。申明世的棺木是武陵绣史的四开屏换来的,虽然棺木是为申老爷子准备的,却用在了申老太太的丧事上。这一段可以说是自然巧合,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离世,申夫人的死就不偏不倚正在这个时候,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申夫人用这个棺木是种巧合。但是同样可以说这是王安忆有意安排的,申夫人“有德,一生安分,不争不夺,又助老太爷亨达,所以才能善始善终。”10小绸早就明白了申家人都是无邪、无忧、无虑的,所以申家园子的繁荣离不开申家女人的贡献,作者把极其珍贵的木头造的棺木给了申夫人,对申夫人的一生已经是很高的评价 了,是对申夫人一生的赞同。 蕙兰嫁给张陛后几年,张陛就因病去世了。蕙兰嫂子带着新生儿来张家想要给蕙兰做媒,让她嫁给她的街坊,说市井人家,讲究务实,过日子是紧要的。蕙兰断然拒绝,几天后,蕙兰夜起,看见婆婆在园子里,和婆婆说了些体己话,婆婆的话中有让蕙兰改嫁的意思,蕙兰还是拒绝了。虽然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蕙兰并没有听从大嫂、夫人的意见真正的改嫁,可是不论是大嫂、还是夫人劝她的话都是从蕙兰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很强的女性意识:她们主张女子不应该单单是为男人、为贞节牌坊而活,还是要为自己、为生活而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在明清那个封建意识依然很浓重的年代里,这几个女人思想里能有改嫁这样的想法也已经实属不易了。 (2)对女性自立自强的赞赏 申家是个大园子,每日园子里的开销不可数计。大园子里的人又是极其爱面子的,他们就算是家里在落没,也不会轻易与人说,再者申家男人又都是只商量怎么花银子而不是赚银子的,这也使最后申家园子要靠女人来支撑成了必然。早在镇海媳妇死后,申夫人上园子去让小绸和闵女儿为镇海媳妇绣寿服的时候就有预感申家的绣阁必将成为一片巾帼之地,而申家最后也必将有这些女儿来撑起。就连来园子里探望闵女儿的闵师傅,去往绣阁的路上觉得园子气数将尽,却在看到绣阁的女儿们后觉得园子的以后,“还难说得很”。这一切,都为后来申家要靠女子鬻绣来养家糊口埋下了伏笔。蕙兰的嫁妆中有《竹林七贤图》的功劳,不仅仅是蕙兰的绣品,在作品的第三卷里,不只是蕙兰和婆婆所在的张府,就连申家的吃穿用度都是靠卖园子里女儿们的绣品得来的银子,所以夫人和蕙兰才会有这样一段评价:“蕙兰说:‘要论受惠,申府上才是第一,如今,大小用度都仗了女眷们的绣品开支,否则,真不知那日子怎么过呢~’夫人说:‘也为难你们,锦衣玉食的,结果也都撑持起来了~’”11 申家园子里的女人都是金贵的,可是当命运把她们推到生活的风口浪尖的时候,她们却毫不含糊、毫不推卸,坚韧、坦然的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为了家族的生存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坚强、自立的生活了下去。作者对于这样一群女性已经不仅仅是赞赏了,更多的是敬重。 总结 王安忆小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便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在她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追求不同的语言风格,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些相似点。《天香》这部新书中,王安忆采用细腻、冷静、理智、思辨的语言向我们描出了一副美好的天香园图,也为我们描出了一个个坚强、自立、自尊,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最后甚至用闺中的绣物来养家糊口的女儿们,显现出女性的伟大与坚韧,让读者更加尊敬那群为了家族无私奉献的女儿们。 掩卷,我们可以看见王安忆拿着一支笔在一张洁白的绣布上描着,先是一个园子,再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放进去,一笔一笔,不徐不疾,就似刺绣般,慢慢绣成一副锦簇的《天香》图。 注释: 1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224页 2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167页 3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14页 4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113页 5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16页 6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91页 7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73、74页 8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253页 9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208页 10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270页 11 《天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380页
/
本文档为【浅析王安忆《天香》的语言风格.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