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2017-09-20 7页 doc 33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  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  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   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㈡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攻击性行为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笔者认为,环境作用才是造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l.心理环境   ⑴挫折⑵的产生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当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遇到障碍,挫折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挫折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攻击性行为。虽然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中无意识的学习⑶   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因子,幼儿对这些因子的吸收良莠不分,这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班杜拉⑷1961年和1965年的两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模仿平常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在他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当时,没有任何成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心理成长因素   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⑸,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这个时段是人在生理上的断乳期,对于幼儿来说,这种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所造成对人的震撼。3岁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同父母处于一体状态;3岁以后,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想自己独立行动。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⒉教育环境   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常遇见那种父母很难管带的婴儿,他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抚养者针对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让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表现出攻击倾向。   ⑵在3岁后,幼儿园成为幼儿的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教师会逐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性,却在经常采用 “谁坐得最好”、 “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不经意强化了幼儿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并寻找原因,积极矫治。   二、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得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集体情况,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的调查。   ㈠攻击性行为在学龄前幼儿中存在有普遍性的特性,并且显性或隐性的从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群体,我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了50名幼儿(男女幼儿各25名)范围的群体调查。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0-2岁之间的幼儿缺乏独立意思,各种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正如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⑹所说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一二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碎饼干就感到不安,只是将这块饼干作为借口释放郁积的沮丧心情。这种行为传达的信息是孩子需要放慢速度,简单他的活动,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2——4岁的幼儿刚产生独立意识和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他希望亲自去探察一切。但由于某些能力上的不完善,还不能独自应对问题,而教养者怕出现意外,经常限制他的活动,使独立个性正在形成,自由需求增加的幼儿心情不佳,从而产生反抗行为。4——6岁的幼儿心智发展已接近一个成人,加上教养者长期的教育引导,其攻击性行为主要出现在语言攻击上,造成他人心灵伤害,攻击群体中,女孩子主要为语言攻击,男孩子则是打而不叫⑺。教养者此时更应该多加关注,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㈡幼儿教师对待攻击群体的教育策略⑻调查   ⒈幼儿教师对待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教育策略   针对发生在幼儿园的攻击现象,教师将视不同对象,不同情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待偶尔攻击他人的幼儿采取的多数是“批评教育, 向对方道歉,讲道理” 的方法。对待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首先孤立幼儿,让经常攻击他人的幼儿单独坐,告诉其他幼儿不跟他玩或者少跟他玩;第二以强攻强,让跟他力量相当的幼儿跟他坐一起;第三强弱搭配,与比较弱小的幼儿与攻击强的幼儿一起坐,减少冲突的机会;第四是活动惩罚,剥夺攻击他人的幼儿参与游戏或户外活动的机会。   ⒉幼儿教师对待被攻击幼儿的教育策略   对待被攻击的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的都是“处理伤情,安抚情绪,告诉老师”的方法,相对单一。而只有极少数教师会告诉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方式,让幼儿避免下次再遭受攻击。   ㈢家长对待孩子攻击他人和被攻击的应对策略   ⒈家长对待孩子攻击他人的应对策略调查   笔者针对此问题对幼儿园的100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当家长被问到此问题时,有62位家长会采用批评的方法;29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向被攻击的幼儿道歉;3位家长表示回家会惩罚孩子;6位家长则没有表示什么,态度是默许自己的孩子这样做。而幼儿园的教师表示,其实大部分家长在知道孩子攻击他人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几乎都是表情淡然的说一句:“不要打别人啊!”隐隐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没有被别人打就行。   ⒉家长对待孩子被攻击现象的应对策略调查   这100位家长在回答孩子被他人攻击后,怎样教育孩子时,77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打回去;21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告诉老师;2位家长表示会自己出面干预.几乎没有家长表示会告诉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大部分家长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只要是他先打你,你就可以打回去。   三、针对调查结果和个别典型案例对攻击群体进行具体分析   ⒈针对群体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0——4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表现在行为上的攻击,如用手指甲抓侵犯者的脸部等。4——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在言语上的攻击。而攻击性行为更容易发生在0——6岁的男性幼儿身上,女性幼儿只有18.3℅的概率发生攻击性行为。   ⒉具有攻击性行为,欺负弱者:毛坨(2岁1个月)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这期间,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不经意间的娇宠和放纵导致了孩子的为所欲为,孩子稍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⒊有攻击性行为,但是在他人对自己的“领土”有威胁时才发生:卓卓(3岁9个月)独立的意识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其他幼儿对自己的“领土”产生威胁时,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限制,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⒋被固定攻击的对象,无法保护自己,只能够寻求老师的帮助:可可,杨韬。体形娇小或力量小的幼儿会因为无法很好的保护自己而成为比较固定的攻击对象,加之缺乏自我保护和自卫的方法,往往在失去老师或家长的庇护后,容易被攻击。教师和家长对待他们应该多给予一些方法上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在受到攻击时采用告诉老师的方式。   ⒌被全班幼儿语言攻击的对象,表现为缺乏自信等:昭阳。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攻击性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言语也是攻击的武器。对于被全班幼儿言语攻击的幼儿,教师应更多的让其在全班幼儿表现出她的优势,给予全班性表扬,让其他幼儿明白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应该对全班任何幼儿采取排斥态度。   四、以幼儿为对象,针对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教师﹑家长为主体的不同教育方法。   ㈠幼儿3岁后,生活中心开始从家庭为主转为家庭与幼儿园并重,这时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教师更应该多关注攻击性行为。   ⒈正确的教育观   对待幼儿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教师自己的好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采用温和、安静的爱的教育,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善良、耐心、合作、谦让等品德,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用冷漠的态度,歧视的眼光,粗暴的对待有过错的孩子,应该将其视为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的教育,引导,避免幼儿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会敌视他人,冷漠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⒉减少环境刺激,让幼儿学会理解和思考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说过,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要加强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教师应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活泼多样的形式,例如:观看录相、表演、谈话等,设法让幼儿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幼儿对自己的过失行为缺乏反省能力,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⑼ 等途径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达到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⒊树立良好榜样,或教给幼儿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矛盾的方法⑽   幼儿最擅长于模仿,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教师在处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时,不能简单的呵斥或简单体罚,这样只是在强化幼儿对攻击性的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表明幼儿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是缺乏方式方法,所以多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的非攻击性方法,才能让幼儿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   ⒋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某些幼儿经常受到攻击,教师不能永远保护他们,解决根本的办法⑽只有教给他们如何防御攻击的能力。当你意识到别人要攻击你时,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推开他(她)的手。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要向攻击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必要时适度的反击。这样既能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到了挫折,让攻击者觉得自己受到了抵制,不被接受,加上教师的批评,攻击者会开始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下次受到攻击时也不再退缩了。   ⒌避免无谓等待,合理安排一日活动⑾   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应该动静结合,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保证幼儿各个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减少冲突的发生。避免无谓等待的出现,造成幼儿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从而减少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⒍ 真实的情感体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让当事人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空谈道理,不能让幼儿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也解决不了问题。如:当幼儿咬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疼痛。自由阅读活动时,多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看的时候,你如果想看,要和别人商量:“我们一起看吧!现在你看,呆会给我看会好不?”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和谦让环境,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⒎解决行为习惯   在一定认识和情感体验基础上,教师要解决好行为习惯的问题。由于幼儿意志比较薄弱,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让幼儿在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㈡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配合,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幼儿不至于在行为和思维上造成混乱,同时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当然,家长不仅需要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⑿。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⒈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能给予幼儿一个良好的榜样。美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心境,调节孩子的不良情绪。   ⒉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⒀,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当孩子们表现出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时,父母应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幼儿的各种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⒊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⒀。父母要允许幼儿说出他的不同意见,表现他的不满情绪。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用一些幼儿感兴趣或能让他平静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⒋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⑽。有些幼儿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父母就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释别人行为。   ⒌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当幼儿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只能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就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对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当他出现合作性行为时,给予奖励。   ⒍净化周围环境。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放置在没有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让他们受环境和环境中楷模的影响,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⒎不可体罚。体罚给予幼儿的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幼儿更加推崇暴力,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   ⒏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等,增加运动量,消耗幼儿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过剩的能量。饮食方面不要过多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   五、总结   不管老师和家长采用哪种方式来帮助幼
/
本文档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