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2017-10-13 6页 doc 1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Yangzhou unversity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 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吃法 Christina 进入21世纪以来,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西方文化便一直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 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地理差异的存在,中西方文化,仍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在美国,个人主义形象在社会的各种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强烈鲜明; 而在中国,家庭观念的责任感才会体现出这...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Yangzhou unversity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 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吃法 Christina 进入21世纪以来,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 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中西方文化便一直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 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地理差异的存在,中西方文化,仍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在美国,个人主义形象在社会的各种生活中现得非常强烈鲜明; 而在中国,家庭观念的责任感才会体现出这样的强烈与鲜明。有人说,文化就像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当你跳跃的时候就能感到它的存在。其实文化更像一个磁场,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而同处一个磁场的中西两方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这便是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起源。 对于烹调,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 西方认为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因此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 因为有营养。正因为如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就好像为一台生物机器添加燃料, 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 有没有其他副作用等等。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他们常以冷饮佐餐, 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 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 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 生吃的蔬菜, 白水煮豆子、煮土豆, 虽有“ 味” 而不人“ 道” , 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而对于烹调中的大学问,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即使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中国相似,但一涉及到营养问,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然而在我们中国,中国饮食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当然,我们的 “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在中国人的眼里,西方美食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也使我们难以下咽。吃对我们来说,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旺火爆炒亦或文火攻,虽不会完全损失但必然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而生吃则可避免丢失,可是大家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不仅仅是习惯使然, 更是忍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地进行味觉享受。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全”, 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 christina 1 Yangzhou unversity “色、香、味”, 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 一桌菜肴端上台面,主人经常自谦地说:“ 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绝对不会说:“ 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中国的现代烹调术也有所发展,同时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属于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之道”。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体说来,中国人以素食为主,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则喜好荤食,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 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如果当他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必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比如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必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此外,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人认为对于菜肴是用来“吃味”的,因此可见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食用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如鸡鸭的舌头,脚掌等),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一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当美食得以上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看,在无形中我们便制造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至于如何入座,中国自古以来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 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由此可见,东方人喜欢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热闹。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同时,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款待宾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有时主人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相比较而言,西方人习惯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体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而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同时他们还会注 christina 2 Yangzhou unversity 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这便是人们觉得西方男人都非常具有绅士分度的原因之一。 美餐上桌了,大家入座了,酒也满上了,大家可以动餐具开吃了。当然,中西方用器餐具同样有所差异。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而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 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刀叉和筷子,不仅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的是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正是因为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在国与国愈来愈密切联系的今天,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我们希望通过比较,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取长补短,从而为我们提供更优质的食品~ christina 3
/
本文档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