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肛肠疾病总结

肛肠疾病总结

2012-12-31 19页 doc 63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1304

暂无简介

举报
肛肠疾病总结肛周脓肿 【定义】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诊断: 【临床表现】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 1 肛门旁皮下脓肿: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微。 2 粘膜下脓肿: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直肠指检,在直肠壁上有一表面光滑而又规则的突起,穿刺可以抽出脓液。 3 坐...
肛肠疾病总结
肛周脓肿 【定义】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诊断: 【临床表现】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 1 肛门旁皮下脓肿: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成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微。 2 粘膜下脓肿:全身症状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直肠指检,在直肠壁上有一表面光滑而又规则的突起,穿刺可以抽出脓液。 3 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初起仅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出现发热、畏寒、头痛、食物不振等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剧,肛门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甚至坐卧不安。直肠指检,肛管患侧饱满,有明显压痛感或有波动感。 4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部位深隐,局部症状不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明显,直肠指检,可触及患侧直肠壁处隆起、压痛及波动感。 5 直肠后间隙脓肿:症状与骨盆间隙脓肿相同,但直肠内的坠胀感更加明显,骶尾部可产生钝痛、隆起和波动感。 本病一般5-7天成脓,若成脓期逾月,溃后脓出色灰稀薄,不臭或微臭,无发热或低热,应考虑结核性脓肿。 1、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 超声波检查: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鉴别诊断】 1、 肛周毛囊炎、疖、汗腺炎: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因发病与肛隐窝无病理关系,破溃后不会形成肛漏。 2、 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的组织增厚,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使骶直间隙增大,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3、 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病程长,有结核病史,病灶与肛门和直肠无病理联系。X线检查可见骨质改变。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注意预防肛漏的形成。 1、 内治: 1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 火毒炽盛证: 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3 阴虚毒恋证: 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 外治: 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病变部位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漏者,按肛漏处理。 3、 手术方法 1 脓肿一次切开法 2 一次切开挂线法 3 分次手术 脱肛 【定义】 脱肛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特点:直肠粘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 【诊断】 1、临床表现: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 1 脱出:初起便时脱出,便后自行缩回而消失。继则脱出物逐渐增长,变粗,便是脱出,便后不能自行回纳,需卧床或用手助其复位。最后不仅便时脱出,甚至行走、咳嗽、下蹲等因素都能使直肠下移外翻脱出,难以复位。 2 分泌物增加:早期直肠脱垂的粘膜有少量粘液分泌,由于反复脱垂,复位困难,脱垂部暴露时间较长,容易受到刺激,致使分泌物增多,继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沿肛管流出,致使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糜烂。 3 坠胀和疼痛:由于反复发作,脱垂的长度和宽度逐渐增大,出现坠胀感,或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者有腹部或下腹部钝痛,其痛多向下肢放散,引起尿频。 4 排便紊乱:为常见症状。便秘是造成排便紊乱的主因之一。这与患者恐惧排便,久忍大便有关,加之反复脱出,局部收到刺激和损伤,产生炎症和溃疡,又可引起腹泻,从而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排便紊乱的症状。 5 绞窄:绞窄多发生于全层脱垂的成年患者,脱垂后未能及时复位,脱垂部位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脱出部肠管急剧肿胀,大量渗液,粘膜色泽由淡红色变成黯红色,最后成紫色,甚则表浅部分出现黑色糜烂坏死,伴有大小便困难,局部疼痛坠胀,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坐卧不宁等症状。 6 脱垂处穿孔:穿孔可自行发生,也可因复位时发生。 7 查体:观察脱垂的外貌及长度,还纳的难易,触诊其软硬程度和弹性,肛门松弛情况,轻度松弛者,肛门自然闭合,视诊不易分辨,重度松弛者,于膝胸位检查时,肛门可自然张开而形成空洞,空洞越大,指检,触其脱垂物的软硬度和弹性,肛门松弛情况。 8 脱肛分类标准 I度:为直肠粘膜脱出,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II度: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又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III度: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直肠镜可见直肠内粘膜壅塞,排粪造影可见脱垂起始部位及反折点。 【鉴别诊断】 ⑴环形痔:病史不同,该病容易出血,脱出物短,呈梅花瓣状,暗红色,痔块之间出现凹陷的正常黏膜。直肠指诊,肛管括约肌不松弛,收缩正常,而直肠脱垂括约肌松弛,这是鉴别的一个要点。 ⑵直肠息肉脱出:带蒂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呈球形或分叶状,多有糜烂、出血。但触之呈实质感,质中等。直肠指诊可扪及息肉及其蒂,直肠腔正常,而直肠脱垂的肠腔在脱垂顶端的中心部位。 【治疗】 ⑴内治 1、 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3、 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 ⑵针灸:体针及电针,取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提肛等穴。梅花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分点刺。 ⑶硬化剂注射疗法: 4、 粘膜下注射法; 5、 直肠周围注射法 ⑷此外,还有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肛门紧缩术和直肠悬吊术等手术方法。 内痔 【定义】 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粘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临床特点】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再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射血。出血呈间歇性,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出血严重者可出血继发性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在排便时可脱出,若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患者常伴大便秘结,内痔持续性脱出时有分泌物溢出,并可有肛门坠胀感。 2、专科检查: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粘膜隆起,肛门镜下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 3、分期:由于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分为四期。 I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II期内痔: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III期内痔: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则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Ⅳ期内痔:即嵌顿性内痔。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于外,因充血、水肿、血栓形成,以致肿痛、糜烂和坏死。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心粒细胞一般无明显变化,长期便血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甚至贫血。 【鉴别诊断】 1、 直肠脱垂 脱出物呈环状或螺旋状,表面光滑,色淡红,无静脉曲张,一般不出血,脱出后有粘液分泌。 2、 直肠息肉 多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一般为单个,有长蒂,头圆,表面光滑,质地较痔核硬,可活动,容易出血,以便血、滴血为主,但多无射血现象。 3、 肛乳头肥大:脱出物呈锥形或鼓椎状,灰白色,表面为上皮,质地较硬,一般无便血,常有疼痛或肛门坠胀,过度肥大者,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4、 肛裂:排便时肛门周期性疼痛,伴出血,便秘时尤甚,局部检查可见肛管部位有明显的裂口,多在截石位6或12点处。 5、 直肠癌:中年以上多见,粪便中混有脓血,粘液,腐臭的分泌物,大便变扁或变细,便次增多,里急后重,指检可触及菜花状块物,或凹凸不平溃疡,易出血,质地坚硬,不能推动,细胞性检查或病理切片可以确诊。 6、 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直肠血管瘤、憩室、家族性息肉病等,常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需作乙状结肠镜、电子结肠镜或钡剂灌肠造影才能鉴别。 【治疗】 1、 辨证论治 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汤加减 2、 外治:适用于各期内痔 熏洗法: 外敷法: 塞药法: 枯痔法: 3、 手术疗法 注射法 插药疗法 结扎疗法 外痔 【定义】 外痔是指发生于肛管齿线之下,由肛缘皮肤的感染,或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或反复感染、结缔组织增生;或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 【临床特点】自觉肛门坠胀、疼痛、异物感。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四种。 炎性外痔 【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多因过食辛辣,过饮醇酿,腹泻,便秘,手术等因素而诱发,起病时,肛缘皮肤突然肿胀疼痛,伴肛门 【治疗】 内治 湿热蕴结证—清热、祛风、利湿—止痛如神汤加减。 外治 用苦参汤熏洗,外敷消痔膏或黄连膏。 其他疗法 远红外、微波、超短波治疗。 肛瘘 【定义】 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也成肛瘘。 【临床特点】 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等,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到直肠。男性多见。 诊断: 【临床表现】 (1) 肛漏的主要症状: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但以成年人为多见。通常有肛痈反复发作史,并有自行破溃或曾作切开引流的病史。 1) 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一般初期形成的漏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则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若过于疲劳,则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若脓液已少而突然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行成。 2) 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不觉疼痛,二仅有局部坠胀感。若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或有寒热,若破溃后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因为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致其堵塞或感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剧。 3) 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疮。 (2)查体: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出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漏。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以探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 (3)分类:临床上将肛漏分为以下两类: 1)单纯性肛漏:指肛门旁皮肤仅有一个外口,直通入齿线上肛隐窝之内口者,称为完全漏,又叫内外漏。另外,还有只有外口或内口与瘘管相连的窦道,也属单纯性肛漏的范围,又称其为外盲漏或内盲瘘者。 2)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3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2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形如马蹄者,如马蹄形肛漏。 1975年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制定了肛漏的高低位统一分类标准,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为标志,漏管经过齿线以上者为高位,在齿线以下者为低位,其分类如下。 低位单纯性肛漏 只有一个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隐窝附近。 低位复杂性肛漏 漏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有2个以上外口,内口位于肛隐窝附近。 高位单纯性肛漏 仅有1条管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肛隐窝附近。 高位复杂性肛漏 有2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1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 (4)肛漏的发展规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离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漏管多为弯曲或马蹄形。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X线碘油造形术可显示瘘管走形、深浅、有无分支及内口的位置,与直肠及周围脏器的关系等,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鉴别诊断】 1. 肛门部化脓性汗腺炎: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炎性疾病,常在肛周皮下形成瘘管及外口,常流脓,并不断向四周蔓延。检查时可见肛周皮下多处瘘管及外口,皮色暗褐二硬,肛管内无内口。 2. 骶前畸胎瘤溃破:骶前畸胎瘤是胚胎瘤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如肿瘤增大压迫直肠可发生排便困难。若继发感染,可从肛门后溃破而在肛门后尾骨前有外口,但肛门指诊常可触及骶前有囊性肿物感,而无内口。手术可见腔内有毛发、牙齿、骨质等。 【治疗】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1. 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清热利湿——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正虚邪恋证 托里透毒——托里消毒饮加减 (3)阴液亏损证 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加减 2. 其他疗法 (1) 手术疗法 1) 挂线疗法 2) 切开疗法 肛裂 【定义】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为肛裂。 【特点】 肛门周期性疼痛,便秘,出血。在肛门部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痔。 诊断 【临床表现】 (1) 症状:主要症状为便时疼痛,呈阵发性刀割样疼痛或灼痛,排便后数分钟到十余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称为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持续性痉挛而剧烈疼痛,往往持续数小时方能缓解。病情严重时,咳嗽、喷嚏都可引起他疼痛。并向骨盆及下肢放射。同时可见大便时出血,一般为滴血,但量少或仅附着于粪便表面。患者习惯性便秘,干燥粪便常使肛门皮肤撕裂而引起肛裂,又因恐惧大便时的肛裂疼痛而不愿意定时排便,产生“惧便感”,又使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2) 专科检查:以肛门视诊为主,用两拇指将肛缘皮肤向两侧轻轻分开,并嘱患者放松肛门,可见肛管有纵形裂口或纵形溃疡,多位于截石位6点或12点处,常伴有赘皮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必要时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 (3) 分期:根据不同的病程及局部表现可将肛裂分为两期。 早期肛裂:发病时间较短,仅在肛管皮肤上见一小的梭形溃疡,创面浅而色鲜红,边缘整齐,有弹性。 陈旧性肛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溃疡色淡白,底深,边缘呈“缸口”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较硬的灰白色组织(栉膜带)。由于肛裂口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等,常可伴发结缔组织性外痔(又称赘皮痔)、单口内瘘、肛乳头肥大、肛隐窝炎、肛乳头炎等。因此,裂口、栉膜带、结缔组织性外痔、肥大乳头、单口内瘘、肛隐窝炎等局部的病理改变,就成就了陈旧性肛裂的特征。 3. 实验性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般无明显变化或略有增高。 【鉴别诊断】 1. 结核性溃疡 溃疡的形状不规则,溃疡面可见干酪样坏死物,疼痛不明显,无裂痔,出血量少,多由结核病史。 2. 肛门皲裂:多由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等继发,裂口为多发,位置不定,一般较表浅,疼痛轻,出血少,无赘皮外痔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3. 早期上皮癌:溃疡边缘和基底不规则,表面覆盖坏死组织,持续性疼痛,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癌细胞,多为鳞状上皮癌。 4. 梅毒性溃疡:多由性病史,溃疡不痛,位于肛门侧面,对触诊不敏感,溃疡呈圆形或梭形,微微隆起,较硬,有少量分泌物,可伴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治疗】 应以纠正便秘、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为目的。早期肛裂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二陈旧性肛裂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 1. 辨证论治: 血热肠燥证 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加减 阴虚津亏 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加减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等 2. 外治 早期肛裂:苦参汤或花椒食盐坐浴。坐浴后用生肌玉红膏合生肌散涂于裂口,每日1-2次。 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涂于裂口,2-3天腐脱后,改用生肌白玉膏或生肌散收口。也可选用封闭疗法,于长强穴用0.5%-1%普鲁卡因,均5-10ml做扇形注射,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并可于裂口底部注入长效止痛液,每周一次。 3. 其他疗法 (1) 扩肛法 (2) 切开法 (3) 肛裂侧切术 (4) 纵切横缝术
/
本文档为【肛肠疾病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