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2017-09-20 6页 doc 18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Vo1.26No.320 (X)7.2008.6O. 物理教学探讨 JournalofPhysicsTeaching 第26卷总第320期 2008年第Z期(下半月) 医’’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潘传盛 太湖朴初中学,安徽省太湖市246400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在讨论浮力时都 会要求学生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因为课程标准 中就有”认识浮力”的要求. 浮力实质上是由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压力差而产生的.但浮力产生...
[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Vo1.26No.320 (X)7.2008.6O. 物理教学探讨 JournalofPhysicsTeaching 第26卷总第320期 2008年第Z期(下半月) 医’’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 潘传盛 太湖朴初中学,安徽省太湖市246400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在讨论浮力时都 会要求学生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因为课程 中就有”认识浮力”的要求. 浮力实质上是由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压力差而产生的.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直是教学 一 个难点,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实验 演示到理论推导两种途径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 问题的效果较好. 1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 器材两只内底面光滑的烧杯,两块同样 的一面削得很光滑的蜡块,水; 操作在甲杯中放入蜡块,并将粗糙的一 面与烧杯的底部互相接触; 在乙杯中放人蜡块,并将光滑的一面与烧杯 的底部互相接触.(如图一) 甲图1乙 设疑在两杯中倒入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后进行实验,发现甲杯中蜡块上 浮,乙杯中蜡块在杯底静止不动. 甲图中蜡块的底部粗糙,可以进水, 水对蜡块就会产生向上的压力,由于其深度大于 上面的深度,所以向上的压力就大于向下的压 力,从而就产生了向上的浮力. 乙图中蜡块的底部光滑,与底面密合较紧, 不能进水,蜡块只受水的向下的压力,所以没有 受到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 器材乒乓球,去底的透明塑料饮料瓶,瓶 盖,水. 操作将饮料瓶瓶口朝下,拧去瓶盖,将乒 乓球放人其中(见图二) 设疑如果向瓶中倒水,乒乓球会浮起来吗? 学生猜想后进行实验,慢慢地向桶中注入 水,发现注水很多以后,球都浮不起来a再将瓶盖 拧上,让学生观察,发现只要把瓶盖拧紧后,乒乓 球就会浮起来. 分析没有拧上盖子时,球下面没有水,就 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球就不能上浮.盖上盖 子后,球下有水,受到浮力,球就会浮上来. 综合上述的两个实验可知:只有当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时,才会受到浮 力作用.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是不是只要物体下表面 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就一定会受到浮力作用呢? 为了进一步揭示其内部规律,就必须用理论 来分析. 一 ?一 ….厂r…d Ft= 图2图3 2理论分析 2.1规则形状的物体: 如图三所示,底面积为s的长方体浸在液体 中,由于上下两个表面所受的压强不同,那么向 上和向下的压力也就不同,所以合力的大小为: Fe:Fa上一F向下 =lD斑g(h十)S—lD斑ghS =P液gaS=lDi直gV物>0 这时长方体所受的竖直向上的浮力就是合 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2.2.不规则形状的物体: 如图四所示,物体的上底面积为sz,物体的 下底面St与容器的底部互相密合: F合一F向E—F向下 第26卷总第320期 2008年第7期(下半月) 物理教学探讨 JournalofPhysicsTeaching Vo1.26No.320 (X)7.2008.61. “三位II-.-.L-一?????_体”的教学模式 汤嘉陵 重庆第七十九中学,重庆市九龙坡区400050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实验内容丰富,出 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给人一种实验无处不 在的感觉.对实验要求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有 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 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而且要求 学生学会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 法,会写简单的实验,并且会用科学术语,简 单图表描述实验结果,实验的形式更加灵活.不 仅有课堂实验活动,还有许多需要学生在课外进 行的实验活动内容.有的还与社会调查,研究性 学习联系起来. 根据新教材的实验教学特点,我摸索总结出 了”讨论——探究——实验’,的”三位一体”实 验教学模式.”讨论——探究——实验”的教学 模式基本思想是:以讨论式教学为背景,科学实 验探究为主线,科学研究方法为工具,讨论式教 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 模式,从而为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 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现以《动能和势能》一 课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实录为例: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功能,势能 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自_’主探究发现物理规 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 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 科学探究的兴趣,达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关心,服务社会意识的目标.本节课内容与学 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 让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身边最常见的物品,例如: 木块,橡皮,书,纸,小钢珠,木球等. 教学和活动过程 1设计实验情景 多媒体课件显示不同路况下的交通安全限 速标志牌,学生认真观看. 师:为什么不同的路况下要限制汽车的速度 S.与容器互相密合时 当,>.时,F台>0,受到浮力; 当,<.时,F厶<0,没有受到浮力. 上图中:设圆台高10cm,体积200cm.,底面 积8cm.,全部浸入水中时,顶部距水面5cm,问 它是否受浮力的作用?如果受浮力作用,浮力为 多大? Vl—总一 :200cm.一8cm×10cm = 120cm0 解:V2—40cm. t>z受到浮力作用,而且 F浮一.1一卢留2 一 (1一)一0.784N 3结语 以上采用先形象,后抽象的教学步骤,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就 只能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用理论分析来解决.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 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如图五所示倒圆台形物体的底部
/
本文档为【[doc格式] “浮力产生的原因”之教学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