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都江堰

2013-03-29 4页 doc 61K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4218

暂无简介

举报
都江堰 《都江堰》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理解能力,能大致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旨,但是学生并不能结合作者的实际经历对整个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对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名家散文的深层次意义。 2、 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文化游记之一。文章通过对比李冰父子和秦始皇的不同政策来展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通过学习本文,有利于使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思考...
都江堰
《都江堰》 1、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必修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散文理解能力,能大致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旨,但是学生并不能结合作者的实际经历对整个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对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不够透彻,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名家散文的深层次意义。 2、 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文化游记之一。文章通过对比李冰父子和秦始皇的不同政策来展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思考。通过学习本文,有利于使学生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思考文化散文中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爱好。 三、教学目标 1.能掌握文章的相关文学常识和都江堰的一些知识。 2.能通过作者利用对比的手法来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要义。 3.能品味课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材料:《都江堰》 六、教学工具:书本、、相关视频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都江堰视频)。好,视频我们就先看到这里,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对都江堰有什么样的感受?有同学去过吗?都江堰的什么让你印象最深刻?(学生回答)。好,这些都是大家对都江堰的感受,其实,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对都江堰也有他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余秋雨,走进都江堰,看看他都江堰又有怎样的一种思考和体悟。 2、主体 (1)作者介绍 说到余秋雨,大家或多或少都应该有一些了解,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回答)。不错,大家说的都对,我们来做一个总结: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有评论家称他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三者交融在一起,进而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2)介绍都江堰和李冰 我们先来说一说都江堰。它的建造者是李冰,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约公元前256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著名,上前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3)文章结构 介绍完了都江堰和李冰,我们回到这篇课文,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通过昨天的预习,我要请三位同学来给我概括一下各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与长城对比,评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的美,并为它的壮美图景折服。第三部分:由物及人,歌颂其创造者李冰父子,思考其精神和文化精义。) (4)对比都江堰和长城 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一看余秋雨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释他的观点的。 对象 方面 长城 都江堰 年代上 秦始皇时 比长城早数十年 影响上 占据了辽阔空间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功用上 早已废弛 至今仍在输送清流 规模上 宏大,突兀在外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气质上 一种僵硬的雕塑, 摆出一副老资格 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卑处一隅,不炫耀,无所求。 结果上 常常成为排场 泻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都江堰不坍,李冰精魂不散 只有对比才能体现二者的不同,作者通过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江堰就“像一位乡间母亲”,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百姓,永远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5)写作方法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都江堰的水,请问大家,作者是怎样写的,或者说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欲扬先抑,表现了都江堰有让人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使文章波澜起伏。) 那么,在这么多描写水的句子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呢?为什么?思考一分钟,然后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可以发现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欲扬先抑、对比、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运用。 (6)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的水,再来看一看都江堰的建造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江堰经过上千年的洗礼如今仍在造福人类,这离不开它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写水不是为了写水,而是写背后的人。堰因人存,人由堰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李冰父子是如何缔造都江堰的。 请大家朗读第三部分的1~5段,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 ①、如何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一种是官场丑恶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是无所事事,谋求权力、名利、地位,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守护百姓、造福苍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的时候,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2 、第五自然段“没有证据可以李冰的政治才能”,那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几句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①、如何理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长锸:实践。 李冰手中的长锸: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 守: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即谋求权力和造福百姓。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者所认同。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但李冰的伟大精魂却能一直延续下去。精魂长存,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崇敬。 ②、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与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线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第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学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第二,是为了与厚厚典籍的“风干松脆”做对比。这里的典籍,是腐朽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失去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民本思想的不朽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永远生生不息、“水汽淋漓”。 ④、如何理解“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⑤、怎样理解“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李冰通过都江堰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意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神不会消散,会有很多人继承这种精神,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7)李冰的政治观 通过刚才对几个句子的赏析,我们应该能够概括出李冰的政治观了吧,其实就是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从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做实事具体,质朴,终究流传千古。而李冰的这种造福百姓、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的伟大精魂也一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8)引申 其实,像李冰这样的为民谋福利的人还有很多,像都江堰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建筑也有很多,比如修建赵州桥的李春等等。只有自己的思想是朴实的、是奉献的,以此才能有一颗温润的心,造福人类。 3、结束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之中行走,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领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都江堰》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作者通过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看到都江堰,余秋雨在思考,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了只有贴近苍生才能流芳百世。
/
本文档为【都江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