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

2009-04-14 11页 pdf 299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5656

暂无简介

举报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 ——从美国次级贷危机谈起 麦 勇 1 莫 晶 璟 2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上海,200237) 摘要: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 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 年 8 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本文以商业银行流动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流动性偏好模型,分析比较了在流动性冲击干...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导机理及其风险防范 ——从美国次级贷危机谈起 麦 勇 1 莫 晶 璟 2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上海,200237) 摘要:银行机危机传导往往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银行部 门的流动性不足常常成为银行危机传染的先导,2007 年 8 月的美国次级贷危机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本文以商业银行流动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流动性偏好模型,分析比较了在流动性冲击干扰下,不完 备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和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中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银行危机传导的理论分析 有利于我国经济开放过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过 程中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危机传导 流动性偏好模型 风险控制 2007 年 7 月下旬以来,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 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2008 年 1 月中旬,随着 花旗、美林等美国金融业巨头公布罕见的近百亿美元亏损,爆发于去年年初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开 始逐步揭示其招致的市场损失。据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监管机构 2008 年 7 月 25 日又宣布接 管两家银行,并将其转卖给奥马哈互惠银行。今年以来,这已经是连续第六家和第七家倒闭的银行。报 道称,印地麦克银行倒闭刚刚两周,美国货币监理署 25 日再次表示,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利福尼 亚州第一遗产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因而宣布破产。其中,第一国民银行总资产为 34 亿美元,储蓄余额为 30 亿美元;第一遗产银行总资产为 2.54 亿美元,储蓄额为 2.33 亿美元。另据据英国媒体消息,印地麦 克银行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为止,资产总额为 320 亿美元,存款金额为 190 亿美元,是美国史上第三大规 模的倒闭银行。可见,美国这次的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银行业流动性的不足是 导致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 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 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 作者简介:1 麦勇(1969 年 10 月生),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研究领域:金融理论与、公司 金融 2 璟莫晶 (1985 年 2 月生),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硕士生 通讯地址:上海市梅陇路 130 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114 信箱 邮编:200237 E-mail:maiyong1151@163.com 手机:13817231962 021-64251780 1 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 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 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流动性的不足,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 造成极大的冲击,其结果便是银行的倒闭。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 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一个理论问题的提出 银行危机的传导是某一银行由于经济波动等原因,信贷资产的损失,使银行流动性的缺乏,流动性 的不足通过金融市场传导,使另一个或一些与其有密切金融联系的银行的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银行危 机在银行间传递的过程。银行危机的传导通常发生在一国内不同地区的银行之间,或发生在不同国家的 银行之间。在不影响其它地区经济基础或与其它地区没有直接经济联系的条件下,仅由于预期、投资者 对市场评价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导致银行危机的传导。在相互关联的市场中,经济波动的传导是普遍存在 的,但当经济波动传导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出现不良变化时,波动的传导就会演变为危机的传染。因 此,对传导机制的市场结构分析十分重要。银行危机传导效应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危机会 迅速扩散到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而迅速演变成为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国际上关于银行危机传染的系统研究始于 1993 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早期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存 在传染,现在已很少有人怀疑金融危机的传染,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银行危机传染的机制:即一地区 危机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给其它地区的。即一地区 A 的金融危机导致另一地区 B 发生金融危机的可 能性。对该问题的研究强调的前提是 B 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 A 地区的金融危机。金德尔伯格 (1978)[1]认为银行危机传染是一种纯粹的随机事件,它与实物经济的变化无关。戴蒙德(1993)[2]和戴 维(2001)[3]认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银行挤兑的预期产生的,由此提出了所谓预期传染效应。戈登(1988) [4]艾伦和盖勒(1999)[5]提出金融危机的传染是经济周期的波动产生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银行危机传染 机制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银行危机传染的上述几种效应是同时作用的, 尤其是预期传染效应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在危机传染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银行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我国银行体系中 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由于住房信贷在我国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占比较大。因此在房价波动我国有商业银 行中存在的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改革的风险。如何积 极的推进银行住房信贷政策的实施,同时又有效的防范住房市场化波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商业银行系统 性风险,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本文以银行危机传染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市场完全程度状况 下银行间存款市场的流动性偏好冲击如何从一地区传染到另一地区并造成该地区银行危机的。以揭示银 2 行危机传染的内在机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中银行风险的控制提供一些政策依据。 二、银行间传导的流动性偏好模型 (一)假设前提: (1)银行能掌握完全信息,因为非完全信息可能引起其它渠道的银行危机传导。 (2)不考虑国际货币市场对金融危机传导的影响 (3)考虑一个两期模型(t=0,1,2)和大量同类消费者,每位消费者都被赋予一单位同类均质货币。 消费者在 t=0 时将货币存于银行,形成存款,并于 t=1 或 t=2 时将本金与利息取出以获得流动性,满足 消费需求。 (4)消费者偏好由以下效用方程给定:U(C1,C2 )={ ,其中 C1 ,C2 分别表示 t=1 时取出存款 的消费者的消费额和 t=2 时取出存款的消费者的消费额,该效用方程假定为二次连续的、递增、严格凹。 )( )( 1 2 cu cu (5)银行对其所吸收的每一单位存款,分别按比例投资于长期贷款 x单位,投资于短期贷款 y 单位: ①短期贷款:到期日为 t=1,其投资收益率为 1。 ②长期贷款:到期日为 t=2,到期投资收益率为 R(R>1),如果提前在 t=1 时兑现资产以获得 流动性,则到期收益率仅为(r<1)。 (6)银行的偿付(兑现)资产按以下顺序进行:短期资产、同业存款、长期资产。(1
数构成。 目标函数: Max{γu(c 1)+(1-γ)u(c )} (1) 2 目标函数表示:在银行不能观察到消费者偏好的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能促使商业银行实现资产 负债的最优配置,这一配置表示为(x,y,c ,c )。 1 2 约束条件: x+y ≤1 (2) (2)式表示银行投资于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的比例之和小于等于一。 γc 1 ≤y (3) (3)式表示支取γc 数量的短期存款小于等于银行投资于短期资产的数量(到期总收入)。其中γ =( 1 Hω + Lω )/2 (1-γ)c ≤xR (4) 2 (4)式表示(1-γ)c 数量的短期存款小于等于银行投资于长期资产的数量(到期总收入)。 2 c 1 ≤c (5) 2 (5)式表示消费者在第二期的消费金额大于第一期的消费金额。这满足了最优配置的激励约束条件。 (三)两种典型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结构的资金配置机制及均衡 1、不完备的的银行间拆借市场 如图 1 所示,并参照表 1,在这种 结构的银行间拆借市场中,以 A 银行为例, t=0 时,A 银行仅向 B 银行拆出资金,仅 接受 D 银行的拆入资金,以此类推。 当 t=1 时,由于 A 银行可提供的流动性不足, 而 B 银行流动性有富余,故可拆出资金给 A 银行。而当 t=2 时,由于 A 银行流动性 富余,而 D银行流动性不足,故 A银行可 拆出资金给 D 银行。 从而,以 S1状态为例,t=1 时,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A B t=0, ωH-γ t=1, (ωH-γ)C1 t=0, ωH-γ t=2, (ωH-γ)C2 C D 4 ωH C 1 = Y +( ωH- γ)C 1 (6) 而流动性富余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ωL +( ωH- γ)C 1] = Y (7) 当 t=2 时,流动性富余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1-ωH)+ ( ωH- γ)] C 2= RX (8) 而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1-ωL) C 2 = RX + ( ωH- γ) C 2 (9) 2、完备的的银行间拆借市场 图 2 给出了一个完备的 t=0, (ωH-γ)/2 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图中,A 银行 A B t=1, (ωH-γ)C1/2 可与其它任意一家银行(B、 C 或 D)建 立资金的拆借关系。与 A 银行相同, B、C、D 银行都与其它任意一家银行 建立存贷关系。在“自然”选择的 t=0, (ωH-γ)/2 t=1, (ωH-γ)C1/2 t=0, (ωH-γ)/2 t=1, (ωH-γ)C1/2 流动性偏好冲击状态 S 1 、S 2 下,银行 D C 为满足储蓄者的取款需求,实现其资金 最优配置的状况。 从而,以 S1状态为例,t=1 时,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ωH+(ωH- γ)/2] • C 1 = Y +3 C 1 •(ωH- γ)/2 (10) 而流动性富余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ωH+(ωH-γ)] • C 1 = Y (11) 当 t=2 时,流动性富余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1-ωH)+ (ωH- γ)] • C 2= Rx (12) 而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达到的资产负债均衡为 [(1-ωL) + (ωH-γ)/2] • C 2 = Rx +3 C 2 •(ωH-γ)/2 (13) 在存款余额较充足,仅仅是银行资金的不合理分布情况下,银行可以在满足其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通过转移其存款的方式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并不会造成银行危机传染的发生。然而,这两种银行间存 款市场结构在遭受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所隐含的脆弱性却有显著的不同。 (四)遭受流动性冲击下缓冲效应与传染效应分析 在 S1 与 S2 的状态下,整个银行体系能满足总体流动性需求。而在这里,我们引入第 3种状态 S , 5 在这一状态下,消费者在第一期末的流动性总需求超过了银行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造成对银行体系 的冲击。 表 2:银行遭受流动性偏好冲击的概率分布状态 A B C D S1 Hω Lω Hω Lω S2 Lω Hω Lω Hω S γ+ε γ γ γ 状 态 地 区 1、银行自身的缓冲效应分析 以 qi表示第一期 i 地区银行的存款量,在状态 S1下,银行为避免破产的最少存款量为 C1,如果 qi< C1 则所有存款人为避免存款损失将从银行取款。同时,同业存款的银行也为避免存款损失而设法取款。 设 A 银行有 Y 单位短期资产,X 单位的长期资产,并在 B 银行有概率为 Z的同业存款。其中 A 银行持有 D 银行概率为 Z 的同业存款,A 银行存款者持有 1 单位的存款。这里从表 1 和图 1 可知, Z= γω −H 。如 图 1 所示,A银行的总负债为(1+Z)qA ;其中 A银行持有 D银行 Z 单位的同业存款,A 银行存款者持有 1 单位的存款。相应的 A银行的总资产为:Y+rX+ZqB ; A 银行总资产等于总负债,即: (1+Z)qA =Y+rX+ZqB 由上式得 A银行的存款量应为:qA =Y+rX+ZqB /1+Z。 在不完备的市场结构中,假设银行面临必须支付长期资产。并且定期存款者最后一期取款。那么, 在第二期银行至少要支付定期存款者 C1 数量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否则,定期存款者将会在第一期就取款。 因此,某一拥有ω概率第一期取款需求的银行必须最少支付(1-ω)C1 /R 数量的长期资产以满足第二期 的取款需求。该银行在第一期所能支付的长期资产数量为 X-(1-ω)C1 /R。由此可得,该银行为避免破 产而不得不偿付长期资产的情况下,应持有的最低长期资产数量为: b(ω)=r[X- R C1)1( ω− ] 我们把 b(ω)称为缓冲效应量。 在表 1 所示的 S 状态下的流动性偏好冲击中,A 银行取款支出的概率为γ+ε ,银行支出额为(γ+ε ) C1 即γC1 +ε C1 。由于γC1 =Y 即γC1 的取款支出额以短期资产 Y 支付,而ε C1 部分由长期资产 rx 来偿 付。可知,当ε C1 小于等于缓冲效应为 b(γ+ε )时,A 银行不破产。 6 图 1 所示的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中,A 银行遭受意外的流动性偏好冲击概率为γ+ε 时,发生银行 危机并传染到其它所有银行的前提条件是: ε C1>b(γ+ε ) (6) 结合两种市场结构图,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我们首先分析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的传染 机制,然后再分析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的传染机制。在给定表 1 的概率分布状况后,我们来分析当流动 性冲击为 S 的条件下,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和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的传染机制有什么不同。 2、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的传染性分析 条件(6)表明 A 银行遭受流动性偏好冲击的数量ε C1必须大于 A 银行的缓冲量 b(γ+ε )。但是,仅 有条件(6)只能说明 A 银行破产,要使 A 银行的破产传染到其它银行还必须满足一下条件即:A 银行的 破产传染效应波及到 D银行时,该效应也大于 D 银行的缓冲效应。 此时 A 银行传染效应量为 K =Z(C1 -q A),这里q A是 A 银行面临破产的存款数量。 令 qA≤q A= Z ZCxy + ++ 1 1γ 则 D银行倒闭的充分条件是: Z(C1 -q A)>b(γ) (7) (6)和(7)式是不完备市场结构下所有银行都破产的充要条件。 从图 1 可见:在 S 的流动性冲击下,条件(6)和(7)将同时满足。此时,该地区银行系统会因 流动性偏好冲击而造成危机的传染。 3、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的传染性分析 在表 1 所示的 S 状态下的流动性偏好冲击中,通过同样的论证,我们能得到完备的银行存款市场结 构条件下该地区的银行体系仍能保持稳定。同时,这一稳定状态在 S 状态下的流动性偏好冲击中不会被 打破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危机的传染。 为证明这一结论,在完备的的银行存款市场结构中,假定 A 银行投资组合(X,Y)和存款组合(C1 , C2)相对应;图 2 中可见,为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A银行(遭受高流动性冲击的银行) 至少需持有其它各银行平均概率为 = 2 Z ( Hω -γ)/2 的存款(在图 1 中所表示的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 构,A 银行至少需拥有该地区其它各银行平均概率为 Z= γω −H 的存款)。由此可得,在完备的的存款市 7 场结构中任意一银行存款的平均概率 Z/2 都比该银行在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中存款的平均概率 Z 小。 但图 2 银行体系存款的总概率 3Z/2 比图 1 中不完备的存款市场结构中存款的总概率 Z 大。 完备的的市场结构中,在 S 状态下,A 银行将发生破产危机,因为此时存在超过平均流动性偏好冲 击γ的超额需求ω。而 A 银行在此时不能满足存款者的取款需求,因此,A 银行将会发生破产危机。但与 此同时其它银行是否也会发生危机呢?为此,我们首先计算 A 银行存款的清偿价值q A,假设没有一家其 它银行破产,在临界破产时 A 银行资产的价值为:Y+rX+3( 2 Z )C1 。负债的价值为:[1+3( 2 Z )] q A*, 由 A 银行的资产等于负债可得 A 银行存款的清偿价值 q A*: q A*= ) 2 (31 ) 2 (3 1 Z CZxy + ++ γ 由于 A 银行发生破产危机时的传染效应为 K =( 2 Z )(C1-q A*)。 在不完备的市场结构中,当 A 银行长期资产ε C1大于其缓冲效应 b(γ+ε )时,即满足:ε C1>b(γ+ε ) 时,A 银行发生危机。同时,D 银行也满足 Z(C1 -q A*)>b(γ),也即 A 银行发生破产危机时,D 银行也会 在同时因危机传染效应而导致破产。 但是,在相同的情形下的完备的的市场结构中,D 银行却可能满足不破产的条件: ( 2 Z )(C1-q A*)≤b(γ) 这一不等式说明,在完备的的市场结构中当 A 银行发生危机时。D 银行却能满足不破产的条件。因为 有 Z/2 满足这一不等式。由此可知,在 S 冲击下,完备的的银行间存款市场虽然会导致 A 银行的破产危 机,但 A 银行的危机不会造成完备的的市场结构中银行危机传染的爆发。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 S 冲击下,完备的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和不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的银行 危机传染机制截然不同。在相同样 S 冲击下不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比完备的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 构更易于爆发危机传染,不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结构有较大脆弱性。 4、结论的涵义: (1)在不存在存款余额的短缺,仅仅是资金的不合理分布情况下,银行在完备的的存款市场与不完 备的存款市场中,都可以通过转移存款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偏好的冲击。尽管在两种市场结构中的银行 均能相互调剂资金以满足银行本身的预算约束,但两种银行间存款市场所隐含的脆弱性却有显着的不同: 8 有以上分析可知,不完备的银行间存款市场比完备的的银行间存款市场中隐含了更大的银行危机传染的 可能性。银行间存款市场越不完备,银行危机传染的可能性越大。 (2)缓冲效应表达式:b(ω)=r[x-(1-ω)C/R]隐含了下述几个变量的关系:①长期投资 x 与缓冲效 应 b(ω)同方向变化:银行间的长期资产 x 越多,缓冲效应 b(ω)越大。银行间的长期资产越多,银行间 存款市场就越稳定。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这一市场发生银行危机传染的可能性就越小。②短期存款利 息率 r 与缓冲效应 b(ω)成正比变化。银行间存款的短期利率 r 越高,银行间存款市场对流动性偏好冲击 的缓冲作用就越大;长期存款利息率 R 与缓冲效应 b(ω)同方向变化。银行间存款的长期利率 R 越高,银 行间存款市场对流动性偏好冲击的缓冲作用越大。③第一期的消费量 C 1 与缓冲效应 b(ω)反方向变化。 说明居民即期消费偏好增强引起的取款需求增加,会使缓冲效应降低。 (3)传染效应的表达式:k=z(C 1 -q )说明:①传染效应 k 与第一期的消费额 C 1 成同方向变化。 即期消费额越大,居民取款需求越强,则银行间危机传染的效应就越强。②传染效应 k与银行存款价值 q 成反向变化。银行存款价值 q 越大银行危机的传染效应 k 就越小。说明适量的银行存款对传染效应具有 阻碍作用。 三、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启示 第一,加快推进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多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的政府担保, 资本市场不健全,利率计划化等种种现实都可以使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是不完备存 款市场。不完备市场结构的银行体系中本身就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这一市场结构本身具有较大的脆弱 性。因此,我国银行改革中越是把银行推向市场,就越应该减少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方面的非市场干 预,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危机传染的爆发。由于特定的体制,中国的商业银行将来在整体上保持稳定虽 不成问题,但局部范围内的不稳定性是难以避免的,这个“局部”可能是某一金融行业、某一地区、也 可能是某一两家银行或其分支机构。银行间存款市场越不完备,银行危机传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改革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完备的的银行间存款市场。减少干预,让市场约束力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 理意识。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中,防止传染性风险避免银行危机的爆发十分必要。 二要合理信贷产品,避免过度的资产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 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面对房价不断上涨,忽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亦即贷款人自身的偿 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 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危机埋下祸根。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审慎经营,科学 设计信贷产品。同时,在具体业务操作中,必须恪守原则与标准,打好风险防范的基础。 三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风险管理是银行在市场约束下自发的选择,还是外在的强制实施, 9 其效果大不一样。如果风险管理是由外在强制推动的,中央银行可能会根据普遍情况,制定统一标准, 各家商业银行由于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不同,执行的最终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流动性管理水平。目前, 中国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07 年以来,商业性购房 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 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一定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对此,银监会对 银行一再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银行不能放松借贷标准,严格“三查”,严防假按揭和虚假贷款,并多次 就银行房地产贷款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房价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银监会还提示银行要高度关注贷款 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四要根据市场情况,把握主要信贷产品的风险管理。近年来,出于战略调整和经营转型需要,境内 商业银行普遍将个人信贷作为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目前资产价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调压力的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个人住房信贷及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不能简单地将个人贷款或消费性贷款视 为低风险贷款而不加选择地大力发展。从经济发达地区银行房地产信贷投放看,个人信贷快速增长强化 了银行信贷长期化的势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隐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 应高度关注个人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强信用系统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 监管,防范和制止金融机构违规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在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下,金融监管起着更加 重要的作用。 10 11 参考文献: [1] Charles Kindleberger,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Wiley, 2005, 5th edition. [2] Peter A.diamond,Search, Sticky Prices, and Inf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anuary 1993 (60)53-68. [3]DeRosa, David, In Defense of Free Capital Markets: The Case Against a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Bloomberg Press, 2001 [4]Tullock,Gordon.The Economics of Conflict,Absolute Values and the Reassessment of the Contem porary World,New York,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Foundation Press,Inc.,1988:129 [5] Allen, F. and D. Gale (1999). “Bubbles, Crises and Polic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5, 9-18. [6]李小牧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 年代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年版. [7]童频,丁之锁.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背景[J].经济研究,2000,(9). [8]张亦春,余运九。制度变迁中的银行风险分析及内部控制[J].经济研究,1998,(4). [9]冯芸,吴冲锋.基于引导和互动性的传染检验[J].世界经济,2002,(2).
/
本文档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