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2009-05-22 3页 pdf 323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8277

暂无简介

举报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一临床研究 氛 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 与血V % 7,证的相关性研究 李林森,,田金洲”,蔡艺灵2,时 晶’,孙文军,,杜 娟z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北京1007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101)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疥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 APTT, TT, F'IB) A1'I定。结果:急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一临床研究 氛 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 与血V % 7,证的相关性研究 李林森,,田金洲”,蔡艺灵2,时 晶’,孙文军,,杜 娟z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北京1007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101)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疥证的相关性。: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 APTT, TT, F'IB) A1'I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瘫证组与非 血癖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血癖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尸> 0.05)0 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4证微观辫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A-证的相关性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A-证;凝血;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8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一5699(2008)01一0020一03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Changes Ischemic Apoplexy in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s LI Lin-sen' , TIAN Jin-zhoul,CAI Yi-li心 (1.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2.306th Hospital,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e correlation in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apoplex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investigated. Methods: 4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apoplexy were assessed场TCM syndromes scores and co- nations (PT, APTI',TT, FIB).Results: 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in coagulation factors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 oplexy( P>0.05) no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stasis syndromes scores and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 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oplexy( P>0.05).Conclusions: The level of routine coagulation factors cannot serve as a the microcosimic referring indexes in blood sta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of co- 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oplex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wait further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blood stasis syndrome; coagulation 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的一个 致病原因是凝血系统的异常川,而血疲证是该疾病的 常见中医证候之一,目前对于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 血痕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尚无定论。因此,我们对44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血痕证证候要素的评 分及凝血因子测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 是否与血痕证存在相关性提供临床证据,以期为血疲 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 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点》[z3,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 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 准户〕及《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43。血痪证证候要素 评分)7分时证候诊断成立。 1.2纳人及排除标准 纳人标准:①符合动脉粥样 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并具有 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者;②符合中医中风病诊 断;380岁)年龄)40岁;④发病I周以内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IA) ;②脑出血;③发 病超过1周;④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 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 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 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拙研究发展(973)资助项目(编号:2003CB517104)0 画2008 IFM 28 -*V 1 M番捧中厄仿 万方数据 1.3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期间, 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50例急性缺血 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资料不全2例,死亡2例,不符 合纳人标准2例。最后44例纳人本研究,其中男性 27例,女性17例。血痕证组14例,非血痪证组30 例。全部病例在平均年龄((t检验)、年龄分布(x2检 验)、性别比(x2检验)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0.05),从基线分析结果看,观察对象具有可比性。 1.4 研究方法 1.4.1凝血因子检测方法 人院后2h内(未用抗凝 药及溶栓药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m1,构椽酸钠抗 凝管用于测定PT,APTT,TT,FIB,标本采集后3000转/ 临挤研 .A min离心iornin,分离血浆进行检测。 1.4.2 中医证候要素评分 人院第2d下午进行中 医证候要素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 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无土:表示,组间比较采 用成组资料的,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血 痕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相关性作多元线性逐 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的比较 血痰证组与 非血疲证组的凝血因子PT, APTT,TT及FIB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护>0.05)。见表to 表1 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寮证组与非血痕证组凝血因子值的比较帷土,) Group FIB(g/L) 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No一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14 30 13 12 PT(s) .16土1. .93 t1. 0.51 、0.61 67 25 40 37 APTT(s) .391 13.21 .88:t 10.00 一0.69 0.49 14 13 竹(s) 94士4.53 .861 3.11 一0.91 0.37 4.26 t 1.48 4.81 t 1.77 一0.卯 0.33 2.2 血痕证证候要素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 子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癖证证候要 素评分与PT, AM , TT, FIB拟合的回归方程无统计 学意义(P二0.89,12=0.03<0.5,r=0.173)。结果显 示,血痪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4项微观指标的 变化没有线性相关。见表20 表2 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值与血寮证证候要 素评分的相关性 independent ( t) Co-fFicients Std. Error t P PT(s) APTT(s) TT(s) FIB(s) 8.571 .881 .384 651 一 150 .882 092 .110 .913 .238 .377 .708 .473 - .948 .350 未明了。以往国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 癖证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凝血异常与血痪证有一 定关系,认为部分凝血分子标记物血浆GMP一140,D 一二聚体及vwF含量变化可作为中风病血疲证辨证 的客观指标〔to]。综观过去研究,国内尚无涉及缺血 性中风血痕证的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相关性的 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癖证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 我们分析和比较了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凝血 因子PT, APTT, TT及FIB差异,并与证候要素评分进 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血疲证与非血癖证患 者的凝血因子比较无显著差异,且血痕证证候要素评 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这对于血癖证与凝血机制 的相关性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血癖证患者凝血因 子的测定与非血痪证患者比较无差异。人体的凝血 过程分为3个途径、3个阶段。即内源性、外源性及 共同凝血途径,凝血活酶、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形成阶 段。本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否为血察证,急性缺血 性卒中的外源性途径因子PT,第二阶段凝血因子IT 和FIB值均基本正常,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 致〔川,表明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窟证与外源性凝血途 径无明显相关。同时,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PTT 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癖证的患者中也基本正常,并且 与非血痕证患者无明显差异,急性缺血性中风血 窟证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无明显相关。这可能与常 规的凝血指标并不一定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 凝状态有关〔121,也有可能是血7A;证的形成是一个长 ? ? ? ??? ? ??? ? ? ? ? ? ? ? ? 3 讨论 研究发现,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异常是急性缺血性 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5.67。凝血过程一般分为内源 性、外源性及共同凝血途径,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反 应,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临床上常用 PT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AM 反映内源性 凝血途径的功能,TT反映凝血的功能。大量研究表 明〔,一,〕,.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有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 凝功能的下降,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增 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AM 缩短,TAT(凝血酶一抗 凝血酶复合物)增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等,说明了高 凝状态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缺血性卒中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范畴,血癖证 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证候之一,其证候的实质目前尚 咨络中愿仿2008 IM 28 e;} 1 JW团 万方数据 临床研究 消增舒乳丸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 刘锦霞,张素真,孙长岗 (滩坊市中医院,山东滩坊261041) 【摘 要』目的:研究消增舒乳丸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催乳素的影响。方法:106例门诊随访病 例,治疗组39例口服消增舒乳丸,对照组34例口服天冬素片,安慰组33例口服谷维素。治疗3月后通过临床 症状与体征好转情况及催乳素浓度降低两个方面进行对照评价。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安慰组 (P<0.05),催乳素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尤为显著(P < 0.01)。结论:消增舒乳丸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 效制剂,同时证实了“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以疏肝解郁、化疾散结、通络止痛为治法”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乳腺增生 [中图分类号I R655 ;消增舒乳丸;临床研究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一5699(2008)01一0022一03 自2005年,笔者应用自行研制的消增舒乳丸治 疗乳腺增生病取得良好效果,随机对120例患者进行 期的过程,与脑梗塞发病时的高凝状态无关。此外, 本研究的另外一个结果也表明,血痕证证候要素评分 与凝血因子含量变化无相关性。因此,常规的4项凝 血因子检测并不能作为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癖证微观 辨证的指标。 本研究探讨了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癖证与凝血机 制的相关性,发现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癖证与凝血途径 无明显相关性,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也不能作为 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癖证微观辨证的指标。由于以往 研究认为常规的凝血指标并不一定能显示急性脑梗 死患者的高凝状态,因此对于血癖证与凝血机制之间 的关系需要引人其他的检测指标来进行进一步的探 讨。此外,由于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 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13],因此血Al证的形 成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脑梗塞发病时的高凝状 态无关。在下一步血711:证与凝血机制相关性的研究 中,仍需要结合临床从血管本身病变、血液成分及血 液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血7/l:证本质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 Saloman V, Stinon V, Kark JD, et al. Association of fibrinolytic pa- ~ with early atherosclerosis [ J ].The ARIC study. Circula- tion, 1995,91:284一29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 点〔S].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 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 5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一66. [ 5 ] KarioK, Matsuo T. High factor一VI activity in the elderly is relat- ed to vascular disease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coagulation system [J] . Cardiovasc Risk, 1994, (1):165. [61lindgren A, Lindoff C, Norrving B, et al. Tissue plasminogen acti- 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一1 in stroke patients [J].Stoke,1996,27:1066一1071. [7] Altes A, Abell#m MT, Mateo J, et al. Hemosteatic disturbanc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tudy of 86 patients[ J ].AetaHaemat6l, .1995,94:10一巧. [8] Kilpatrick TL Matkovic Z, Davis SM, et al. Hematologic abnor- malities occur in both comical and lacunar infarction[J].Stroke, 1993,24:1945一1950. [ 9] Nagao T, Hamanwtom, Kanda A, et al. Platelet activation is not in- volved in acceleration of此coa刻ation system in acute cardioem- bolic stroke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Stroke, 1995, 26:1365一1368. [10]邓常青,江劲波.脑梗塞患者凝血分子标记物变化与血寮 证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5):34 - 36. [11]刘 红,盛 丽.93例急性脑梗塞凝血相关因子分析【J]. 北京中医,1998,(3):52一53. [12〕张锦丽,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研 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5):337. [13]郭 蓄,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诊释【J].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一8. 作者简介:李林森(1977一),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脑 病的中医药防治。 ,通讯作者:田金洲(1957一),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电 话:010一84013380;E一mail : johnsontian @ hommil . com 《收稿日期二2007 - 08 - 20) 田2008 }X 28 tt 1 )W鑫捧中厄仿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