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

2017-06-02 20页 doc 55KB 2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王实甫《西厢记》王实甫及元中后期的杂剧作家 学习内容: 一、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变 二、王西厢在文学史上的独到艺术价值 1、男主人公张生形象的塑造,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2、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3、红娘形象的塑造,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4、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学习要求: 本章内容要求同学重点掌握。 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西厢记》的作者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及元中后期的杂剧作家 学习内容: 一、董西厢对《莺莺传》的改变 二、王西厢在文学史上的独到艺术价值 1、男主人公张生形象的塑造,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形象;2、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3、红娘形象的塑造,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4、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 学习要求: 本章内容要求同学重点掌握。 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西厢记》的作者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它以五本的宏大规模来敷演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不仅题材引人喜爱,而且人物能刻画得更丰满细致,情节能够表现得更曲折动人,再配以与浪漫的内容相称的秀丽优雅而又活泼的语言,自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丽。关于《西厢记》的作者,有王实甫作前四本、关汉卿续作第五本的说法,也有说关作王续的,现在一般的看法是五本均出于工实甫。 王实甫,大都人,《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天一阁本《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其他可靠的生平资料就很少。从贾仲明对他的吊词来看,他似乎是混迹于教坊勾栏的一个风流落拓的文人,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王实甫的剧作,见于载录的有十三种。现存的除《西厢记》外,尚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始贫终富过程中与刘月娥的曲折的婚姻,成就都不大。另外,《贩茶船》和《芙蓉亭》二剧各存一折曲文。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所作吊词)。 二、《西厢记》故事的由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西厢故事中崔莺莺托红娘带给张生的诗简,实际上是一封恋爱中的男女私自约会的情书。崔、张两人哀感顽艳的爱情故事,经元代剧作家用巧妙的戏剧手法和优美的戏曲语言敷演成《西厢记》后,成为古代爱情作品里的不朽之作。但它的基本故事题材来源于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并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流传和演变过程。 唐代诗人元缜,写过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说唐贞元年间,有一位性温茂、美风容的读书人张生,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正巧遇见暂居此地的姨母崔氏及其女儿莺莺。时逢乱军动掠,因张生与蒲将相善,崔氏母女得其庇护而免遭于难。为报答张生的救助之恩,崔氏置酒设宴酬谢。张生于席间见崔氏女莺莺容貌艳丽,大为动心,托莺莺的婢女红娘传递情诗。经过一番周折,两人相爱至深而私自结合。 数月以后,张生入京应试,因考试未中而留在京城,并曾写信给莺莺。莺莺以极其缠绵凄恻之辞回信一封,表示要与张生“坚润不渝”、“终始不绝”。“永以为好”。没想张生已变心,把莺莺说成是“尤物”和“妖孽”,以所谓“予以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托辞,抛弃了莺莺。对于张生这种始乱终弃的卑劣行为,小说作者不仅没有加以指责,反而在故事的结尾借时人之口,称赞张生“为善补过者”。 作为文人创作的小说,《莺莺传》在唐传奇中并不算最出色的;但它首创的崔、张恋爱的西厢故事震撼文林,影响极大。还在宋代,西厢故事就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待月西厢”成为宋人在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和题材。如赵德麟在《侯鲭录》里所说;“至今士大夫极谈的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为美话。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他将《莺莺传》分为十章,制作成《商调蝶恋花》曲来歌咏西厢故事。此外,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部的小说“话本”中有“莺莺传”,周密《武林旧事》所载的“官本杂剧段数”也有“莺莺六幺”。 凡此种种,皆说明元缜《莺莺传》所讲述的西厢故事,在宋代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不断地流传着。但这基本上还只属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变换,而故事题材的内容则与原作相去不远。 对西厢故事的情节内容作了较大的创造性改造的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改动最为明显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把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改为以崔、张两人私奔出走而最后获得“美满团圆”的喜剧结尾。这不仅从上屏弃了原作《莺莺传》中表现的“女人是祸水”的封建道德说教,也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可谓牵—发而动全身。 在《董西厢》里,张生由热衷功名的风流才子,变为忠于爱情而不顾一切的志诚种,在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方面与莺莺是一致的。于是故事的矛盾冲突也就由崔、张两人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门当户对和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作为封建家长的老夫人因背信弃义而成为被鞭挞的人物,故事中的红娘也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这一切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它用一百九十多个套数的“诸宫调”演唱的西厢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 《董西厢》对西厢故事的改造,突出了崔、张两人恋爱的反封建主题,奠定了此后《西厢记》的基本思想和戏剧情节,意义很重大。但也有不足之处,因诸宫调属于当时民间“说唱”艺术的支流,还不是成熟的戏剧作品;而且作者为了迎合市民听众的口味而在故事中加进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有损人物性格的完整。如讲张生跳墙赴约被莺莺拒绝时,竟要与红娘“权做夫妻”。这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张生追求莺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对他们的真诚相爱产生怀疑。 真正用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赋予西厢故事深刻的反封建礼教内容,塑造出鲜明、生动、复杂、完整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强大的思想艺术魅力的作品,当属王实甫创作《王西厢》。 《王西厢》的基本故事情节虽本之于《董西厢》,但决非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是匠心独运的改编。全剧五本二十一折,曲折往复,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崔、张爱情与封建世家大族门弟观念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较量。在许多关键性的地方,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为巧妙合理,弥补了《董西厢》的不足,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如老夫人的“懒婚”,是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原为《董西厢》所有,但《王西厢》加工发展为“二赖”和“三赖”。从一开始的“请宴”赖婚,到第二次的“明许暗赖”,再带出第三次的“虚推实赖”,不仅利用“赖婚”的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也更深入地刻画出了老夫人在恪守封建世族观念和礼教传统时的虚伪、顽固和阴险,丰富了人物性格。仅此一端,即可看出《王西厢》作者高超的戏剧结构的艺术技巧,和善于塑造丰富全面的人物形象的大家手笔。 自王实甫《西厢记》问世之后,流传己久的西厢故事,从题材内容、具体情节到人物性格,就已完全定型了。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后,很快就风靡一时,被元末明初的戏剧评论家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但是由于剧作家所宣扬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对封建等级社会的门第婚姻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力;剧中主人公那种建立在性爱双方彼此愉悦基础上的自由恋爱,并不符合礼教的道德。因此《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一度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书”,遭到禁毁的厄运。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姻从来就不是纯属个人的感情行为,而是与家族的利益、财产的分配密切相关的政治行为。封建家长能容许儿女婚前一时感情冲动的荒唐,甚至容许他们婚后的婚外恋的存在,但就婚姻本身而言,一定要求门当户对,哪能随随便便就让有情人都成为夫妻。 可这正是《西厢记》的魅力所在。 人们总是渴望和期待那些现实中得不到和难以得到的东西,艺术家用其作品提供了这种满足。明中后期鼓吹童心真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家李贽就很喜欢此剧,并做过评点。清初怪才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驳斥了《西厢记》为淫书的说法,认为“《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所以必对雪读之,以资其洁清也;必对花读之,以助其娟丽也;必对美人并坐读之,以验其缠绵多情也。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偷看了《西厢记》后,对林黛玉说;“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哩!”于是林妹妹“接来书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只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是什么,竟让贾宝玉赞不绝口;又是什么,迷得林妹妹心驰神往? 《西厢记》中的张生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他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百折不挠,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他有“贼心”又有“贼胆”,刚一见面就表白自己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在遭到红娘的抢白,被视为“傻角”后,竟傻里傻气地不思梅改,反而月下吟诗,希望“早成就幽期密约”。 为了莺莺,他写信退贼,老夫人赖婚,他失望得想悬梁自尽,可一接到红娘带来的小姐诗简,愁眉尽展,半夜翻墙去赴约,也不管其中是否有诈。这种为了恋爱什么都不顾,什么事都敢干的行为,是连被公认为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都做不出来的。张生在恋爱问题上的胆大妄为,由此可见一斑。他做到了一般读书人能做而作不到的事。 张生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但他爱恋的佳人崔莺莺却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剧中的一切情事皆因她而起。崔莺莺被说成是出身名门的相国小姐,可她的风情和做派并不像淑女型的佳人。如她出场时的“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以及与张生邂逅时的“临去秋波那一转”,就缺乏一般大家闺秀所应有的矜持。 有学者以《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考证崔莺莺出自倡家而非名门,因“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而“仙”在唐传奇中多指妓女。如《北里志》载进土李标赠妓诗云:“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刘郎不放归。”而张生于普救寺遇到崔莺莺时,见她“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 明乎此,则剧中写崔莺莺与张生一见生情之后,眉目传情,诗书达意,目挑心许之状和酬答雅謔之词,则已活脱脱近于青楼做派。尤其是崔莺莺在“赖简“之后,突然于半夜飘然而至张生住处,让张生“软玉温香抱满怀’”,两人私自结合。此等惊世骇俗之举,一般女子是敢想而不敢做的,林妹妹则想都不敢想。 剧作家将风情万种的品行,赋予本应端庄娴淑的相国小姐崔莺莺,造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一方面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就其内心而言,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很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大姓的小姐,在“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甘愿为人作嫁衣的红娘,是剧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她虽出身低贱,只是供莺莺使唤的婢女,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聪明、机智、泼辣。她急人之所难,富有正义感,为张生、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崔、张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她抓住老夫人碍于世家大族的名誉而怕出丑的弱点,暗示崔、张两人已品尝爱情禁果、生米做成熟饭,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若无红娘,崔、张两人想成眷属是很困难或不可能的,故自《西厢记》流传开来,红娘的形象已为社会广泛接受。在民间,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试想,如林黛玉与贾宝玉之中也有一个红娘,其结果又会如何? 除了塑造出性格鲜明、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之外,《西厢记》在关目的设置、戏剧冲突的构成、语言运用的技巧等方面,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剧中的许多唱词,表现了特定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如“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一段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观众或读者的想象,使之迅速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剧情氛围中,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西厢记》可以说是一部情采并茂的诗剧。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盛赞其唱词的文辞之美,并以此断言:“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四、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 “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记》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礼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康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节 郑光祖 一、郑光祖 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傲骨”,表现为自视甚高、不愿与流俗为伍。对于那些不学无术而社会地位却比他高的权贵,总是有些不屑一顾,恃才傲物,愤愤不平;但对于那些境遇相同或社会地位比他低的人,却没有什么架子,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元代后期的著名剧作家郑光祖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原籍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自幼饱读诗书,“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很有些文才。可却没能谋得一官半职,只好离家远游,到南方的杭州路,以儒生的身份,充当地方衙门里一个供人差使的吏员。客寄他乡,沉抑下僚,很不得志。 他为人方直,从不随便与官府中的人妄交朋友,为“诸公”所看不起。他自然也看不起“诸公”,孤傲而落落寡欢。但是在戏剧界和演艺圈里,他的人缘却极好,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而且“名香天下,声振闺阁”,被演员和艺人们亲切地称为“郑老先生”。 郑老先生能“声振闺阁”,似乎与他擅写思想内容不出格的、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旦角戏有关。这方面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倩女离魂》和《诌梅香》。 二、《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作者的代表作,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写张倩女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倩女与王文举原为“指腹婚成亲”的未婚夫妻,只因王文举父母双亡,不曾成就这门婚事。王文举上京应试前到张家拜见岳母,张老夫人说:“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要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待进京取得功名和官职后再成亲。 哪想倩女为王文举一表人才的聪明浪子模样所迷,坠入情网而难以自拔,怕王文举得官后另觅新婚,在长亭折柳送别后,回家卧病不起。倩女因相思太切而灵魂出窍,一点真情魂缥缈,其离魂随王文举而去。直到三年后,王文举中举而衣锦还乡时,倩女的离魂才随爱人归来,与留在家中的病体附和到一起。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剧作家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幸福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她的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 倩女“愁心惊一声呜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半人半鬼。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但作家是在“指腹为亲”的前提条件下,才用同情的笔调描写倩女离魂私奔的痴情之举,戏虽离奇,却未出格,仍在当时一般社会道德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剧中不乏措大的陈腐之语,主要体现在王文举这个人物身上。当倩女的离魂在月夜担惊受怕、不顾疲劳地追寻到王文举时,他不仅不领情,反而以“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为由怒加斥责,认为这样做“不名正言顺”,“有玷风化,是何道理”。一副卫道者的正人君子嘴睑。 观念正统的“措大陈腐之语”,在作者的另一出爱情剧《诌梅香》里表现得更突出些。 此剧也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许多地方有模仿《西厢记》的痕迹。特别是剧中由正旦扮演的婢女樊素,自称“多口小红娘”,叫她家小姐“自支吾待月西厢”,俨然是一个再生的红娘。可她劝小姐多读孔孟之书,说什么“但开卷与圣人对面,受益多矣。”当剧中的书生请她传递给小姐的情书时,她板着脸劝说道:“且只去苦志攻经史,休把那文章来堕落。”还说什么:“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以功名为念,进取为心,立身扬名。”决不能“只想夜偷期,不记朝闻道”。让一位年青的地位卑微的婢女,说一些道学先生的陈腐烂调,几令人不忍卒听。 与同是写婚姻恋爱的早期元杂剧相比,郑老先生创作的爱情剧已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以父母之命作为婚姻的基础,帮助获取功名当作恋爱成功的保证。这虽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世俗观念的反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品内容的积极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辞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的细致逼真。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其中的《小桃红》为例: 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把诗词的意境同剧中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用了活脱语言写出,清丽而流动。第三折写倩女卧病相思,自怜自叹的曲子《普天乐》,柔情婉转,哀怨动人。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似乎有一种过度的作用。 三、《王粲登楼》 郑老先生还写过一些历史题材的杂剧,其中以《王粲登楼》最为杰出。他在剧中注入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感受,表现穷愁潦倒而不愿久居人下的知识分子的困苦和孤傲。写王粲,实际上是写他自己。 王粲是三国时的著名文人,因避战乱而流寓他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楼赋》。以他的生平和作品为题材,郑老先生作了许多创造性的改编,着重写他学成满腹文章,有高材,只是胸襟骄傲,不会阿谀奉承,故每被人轻慢。 可他“男儿自有冲天志,不信书生一世贫”。为求得一官半职,他应邀去投奔蔡邕丞相。蔡邕为了挫折他锐气,故意迟迟不予接见,见面后有当面加以羞辱,使他“只落得不平气都付与临风叹”。经人指点,他去投靠刘表,因矜骄傲物,本刘表手下的曹军所排挤。求仕无门,有无钱财返乡,只好滞留荆州。遇重阳登高节,王粲登上溪山风月楼,思念家乡,不觉泪下,感情极为沉痛地唱道: [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杆,栏杆在天外倚。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骛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容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普天乐]: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剧中的这几首唱词,用诗一样的语言演绎出《登楼赋》开阔高远的意境,而且感情更为激昂悲壮,是郑老先生客寓他乡时悲愤不平心境的写照,能引发一切怀才下遇之人的共鸣。 在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里,郑老先生是声望最高、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将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称为“关、郑、白、马”,成为后来人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   思考题 名词解释 《西厢记诸宫调》: 是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所进行的再创作。这部长篇说唱体文学作品,不仅对原作故事的情节内容作了创造性的改造,而且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唱词优美。其“诸宫调”的形式,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官调的短套联缀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唱故事,基本上属叙事体,但唱词中有代言的成分。《西厢记诸宫调》充分发挥了说、唱相间的艺术特点,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其唱词文白相杂而又质朴俊秀。这些都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答题 1.简述《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西厢记》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其塑造了张生、莺莺和红娘的鲜明形象。张生是一介书生,然而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一心一意追求相国小姐崔莺莺。在追求过程中他的一系列言行,表明他对爱情自由百折不挠的追求,他是情真意专的“志诚种”。崔莺莺作为相府小姐,性格相当复杂。一方面,她对男女自由恋爱有强烈的渴望,和张生一见钟情,对张生的爱也相当主动、大胆;另一方面,她又受封建家长的严加管教,顾及自己的身份名声,故又假意矜持、优柔寡断,以至出尔反尔的表现,显示了其性格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红娘是剧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她有见识,聪明、机智、泼辣,能救人急难,颇有正义感。她为成全崔、张挺身而出,并巧妙地制服了老夫人,成为不计个人得失、乐于成人之美者的象征。 2.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首先,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其次,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作用。 再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再次,优美的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如“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本色而富于文采、雅俗兼具、浓富诗意的语言风格,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3.简述郑光祖《倩女离魂》的艺术感染力。 答:《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旦角戏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主要是写张倩女因热恋书生王文举而魂不附体的一段爱情故事。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作者处理得比较巧妙和出色。张倩女因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而张老夫人则要王文举取得功名后才能成亲。自送别王文举后,倩女即卧病不起。终因相思太切而灵魂出窍,追随王文举而去,直至三年后,其灵魂才随衣锦还乡的丈夫归来,与留在家中的病体附合。由于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作者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灵魂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自由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其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生活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压抑、痛苦,惟妙惟肖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简述郑光祖《王粲登楼》的剧情内容。 答:《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写文人的历史题材剧中的代表作,全名为《醉思乡王粲登楼》。王粲是建安时期的著名文人,因避乱而流寓他乡,怀才不遇,秋日登楼,百感交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楼赋》。此剧以王粲的生平和作品为题材,又作了许多创造性的发挥。剧中着重写王粲满腹经纶,才高过人,只是恃才傲物,不会阿谀奉承,故每每被人轻慢,怀才不遇。先被察邕轻慢和羞辱,继遭刘表手下人的排挤,求仕无门,又无钱返乡,只好滞留荆州。重阳节独登风月楼,思念家乡,慨叹身世,不觉潸然泪下,沉痛吟唱,尽抒悲愤不平之情。此剧极写穷愁潦倒而又不愿久居人下的知识分子的困窘与孤傲,其中融注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故写的是王粲,实则是郑老先生的自我写照。
/
本文档为【王实甫《西厢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