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辅导:治则与治法

2010-06-23 12页 doc 75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3693

暂无简介

举报
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辅导: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比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故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
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辅导:治则与治法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比如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故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的证候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的本质,治病求本;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按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的病机,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病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辨析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是和“标”相对而言的。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两种情况。 1.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1)急则治其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病证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本而不是标,治本是一个根本的原则。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位置的变化,因而在治疗上就又有先后缓急的区分。如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标病甚急,不及时解决,则将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时,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法则,先治其标病,后治其本病。例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再如大出血的病人,不论其属于何种出血,则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有所缓和再治其本病。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而患新病,当新病较急的时候,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求其本。总之,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方是解决疾病的根本之图。急则治标,缓解了病情,解除了新病,即为治本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其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治本。然而,治标的方法可暂用而不宜常用,否则对正气将有所损害。 (2)缓则治其本 指在一般情况下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解决其根本矛盾,进行针对根本原因的治疗,此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治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又如在治疗急性热病时,后期伤阴,则应养胃滋肾等。以上所述都是缓则治其本的应用。 (3)标本兼治 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此属邪热里结为标,阴液受伤为本,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可用增液承气汤治之。泻下与滋阴同用,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则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又如虚入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亦属标本同治。 可以看出,标本的治疗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床应用或先治本,或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但最终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2.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二、扶正与祛邪 疾病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故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法则。 1.扶正祛邪的含义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并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其方法虽然不同,但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有助于机体抵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2.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法治疗。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邪在肠胃下部,属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者,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湿证宜用化湿、利湿法;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也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1.损其有余的含义和临床应用 对于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的病证,治当采用“损其有余”之法。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其阳热;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之法,以温散其阴寒。 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一方的偏盛,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在调整阴或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阳或阴偏衰的情况存在,若已引起另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2.补其不足的含义和临床应用 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治当采用“补其不足”之法。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应滋阴以制阳,这种治法为“阳病治阴”;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这种治法为“阴病治阳”。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在使用上述治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 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 时,中医学特别强调要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青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等。此即古人常说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基本原则。 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 “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 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气候 寒冷,干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经常处在风寒的环境之中,多食鲜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 体质较壮,故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为内伤。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平原沼泽较多,地势低洼, 温热多雨。其民食鱼而嗜咸,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病多痈疡,或较易外感。故临证常见虽 患病相同,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用药有别。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 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1)年龄 不同年龄则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有区别。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虚证宜补;有实邪者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2)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有无等。 (3)体质 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说明体质不同,治疗用药常不同。此外,有的病者素有某些慢性病或职业病,以及情志因素、生活习惯等,在诊治时,也应注意。 综上分析,因人制宜,是指治病时不能孤立地看病证,必须看到人的整体和不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法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只有全面地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医药是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民族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也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藏医药和蒙医药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藏医药基础知识 一、藏药的概念 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 1.五元学说 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藏族古代宗教哲学认为,土、水、火、风、空是一切器世界(宇宙万物)和情世界(人和生物)产生的本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故亦称五元或五大。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水能使土凝结不散离,水也能冲土,土能掩水,土元与水元之间存在相依和相克关系;水能灭火,火能干水,水元与火元之间存在相克关系;风遇水吹得水更寒,遇火吹得火更烈,风元助纣为虐于水、火元;空为土、水、火、风元的存在和运动提供空间。应用五元的这些属性和关系来归类世界万物的自然属性,取类比象地说明世界万物所具有的共同功能结构及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所形成的五元学说,是藏族古代一种事物整体结构模型,是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2.三因学说 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三因学说以三种因素的属性、功能、生克制约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机理等医学内容。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堵”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3.阴阳(寒热)学说 阴与阳代表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事物的现象。 阴阳学说是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说理工具。 《四部医典》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外、内,上、下,雄、雌等许多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皆概括于阴阳两方面之中。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藏医学中“阴阳”概念多以寒、热;日、月;水、火;强、弱;峻、缓;动、静等意思相对的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来表述的更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 4.治疗方法 藏药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l8种。 (1)平息法 系指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按《四部医典》所述方剂有清热汤54方、祛寒汤23方;清热散58方、祛寒散66方;丸剂有清热丸如水银丸等,祛寒丸如五味青鹏丸等;还有软膏、酥油丸、灰丹丸、硬膏、药酒、珍宝药方剂等。 (2)补益法 系指对隆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失血过多者、长期失眠者、悲伤过度者等进行滋补,补益方如大方、小方、强身方、“觉庄”方、九味雪蛙方等。 (3)消散法 系指服用药物及禁食或使用清淡饮食使身体消瘦。 (4)排出法 有药物引吐、泻下、汗法及外治法。 (5)引吐法 服用具有催吐功能的方药,吐出宿食、毒物和病邪,达到治疗存在于上体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培根病。主药橐吾、刺参、锡金大戟等配以其他药。 (6)汗法 主要方剂有四味木香汤、七珍汤等。 (7)油疗法系指食用动、植物油脂或外用涂擦、点滴身体特定部位。方剂有各种油脂、酥油丸等。 (8)泻下法 系指内服具有泻下功能的方药或灌肠,将腹内疾病尤其是赤巴病排出体外。内服药有清道方、舵手方、加味方。灌肠法又分为峻导泻法和缓导泻法。缓导泻法是用较温和的方药制成药汁灌人肛门,适用于隆病。主方有柔导泻方、洗导泻方及洗柔泻方三种。峻导泻法是用性锐而急的一些泻药制成药液灌入肛门,适用于六腑疾病,特别是隆、赤巴、培根病的二合病、聚合症和腹胀,大小便阻塞等下体疾病及久病迁延不愈。主方有中平方、锐利方、温和方等。 (9)滴鼻法 将药汁滴人鼻腔,药力通过鼻黏膜吸收,渗入耳、目、头、脑等部位达到醒脑开窍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分为平息法和清除法两种。平息法主要用于头、眼等五官和上腭、齿、龈、咽喉等锁骨以上的各种疾病。清除法用于感冒迁延较久,病邪渗入于鼻腔,引起鼻窍不通、流脓、滴黄水,热病、白喉、炭疽等逆窜脑部引起鼻腔病流脓,目赤及麻风或隆引起的黄水窜散于面部造成面部肿胀、黄水渗滴、疼痛不适,头部骨折流出的坏血,黄水窜人脉道聚于颈部,引起颈部以上疼痛等。 (10)利尿法 系服用具有收敛、扩张血管及利尿功能的方剂,将沉于深处的陈旧病邪通过各毛细血管运送到尿液,由尿道排出体外,此法又称脉泻法。主要用于下死胎、不孕、子宫痞瘤、妇科血病散布,血和赤巴所致的热性疾病,中毒,陈旧热病迁延不愈,热性培根木布病,热性黄水病、脉热病、扩散伤热、痛风、痹证、脏腑索亚疮、腹水、脉管瘤、肾渗水等,方剂有七味斑蝥方、九味鬣羚角方等。 (11)外治法 系利用药物、物理作用及外科手术等手段,从体外实施治疗,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除脓血、剔除腐肌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此法分为缓、峻两种。缓外治法施术时痛苦较小,有治疗培根偏盛的熨敷法,治疗赤巴偏盛疾病的药浴法及治疗隆偏盛疾病的涂擦法三种。峻外治法施术时疼痛较大,包括割刺放血疗法、火灸疗法、金针疗法三种及手术。 三、藏药基础知识 1.藏药理论 藏药以五元学说和味、性、效理论为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藏药与五元 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五元缺一不可。药物源于五元的思想,其实说明药物从自然界摄取矿物质、地热、水分、空气和阳光,合成丰富的有效成分的道理。按照所含五元成分的多寡,药物分成土性药、水性药、火性药、风性药、空性药五大类。土性药性重、稳、钝、柔、润、干;水性药性稀、凉、重、钝、润、柔、软等;火性药性热、锐、干、糙、轻、腻、动等;风性药性轻、动、寒、糙、燥等;空性药性空、虚。各类药物性质与其所含五元的性质相同。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①六味 甘、酸、咸、苦、辛、涩。药物气味由药物中的五元所决定。土和水元生甘味;火和土元生酸味;火和水元生咸味;水和风元生苦味;火和风元生辛味;土和风元生涩味。各药味有其自己的功能。甘味功效稀、凉、钝、软,能增长元气和体力,对老人小孩有补益作用,能医治隆病、赤巴病,对消瘦、气管炎、肺病有特效,如野牛肉、鱼肉、绵羊肉、蜂蜜等有补虚作用。但除了陈青稞,干燥地方产的肉以外,一般能诱发培根病。酸味功效润、重、稳、温,能生胃火,增强消化,能使油脂糜烂稀释,并兼顺气,能治培根病,其中余甘子还能治血病、赤巴病、热症。用量过多,则会产生血液病、赤巴病等。咸味功效润、重、温,能使身体坚实,有疏通作用,能治闭塞梗阻症,用于罨熨时则产生胃火,有保健作用,能治隆、培根病。除了黑盐、光明盐以外,服用过量,能引发赤巴病,也会诱发培根病、麻风、丹毒等许多疾病,引起头发脱落、体力减弱。苦味功效轻、糙、凉、锐、浮等。能开胃,驱虫,止渴,解毒,医治赤巴病、麻风、晕眩、瘟疫等疾病。用之过量,则会引起体力减弱,诱发隆病、培根病等,但大托叶云实、宽筋藤都能治培根病和隆病。辛味功效温、锐、腻、糙等,能医治隆及培根病、脂肪增多症,去腐生肌,愈合伤口,使皮肤滋润光泽。除了大蒜和荜茇外,服用过量能引发赤巴病、隆病,导致胃液瘀积、便秘、腹胀、心脏病、消瘦等。涩味功效凉、重、润、浮等,能医治血病、赤巴病、疮疖、皮肤粗糙等。除了诃子、毛诃子外,一般对培根病和隆病有害,服用过量可引起脘腹胀满、心脏疾病、劳伤虚损等。 甘味药物有甘草、葡萄、红花、滑石、腊肠果、玉竹、黄精、白糖、蔗糖、蜂蜜、肉类、酥油类等。酸味药物有石榴、沙棘果、木瓜、余甘子、柏子、五味子、乳酪、酒曲等。咸味药物有光明盐、硇砂、角盐、黑盐、藏盐、百秋石、土碱等。苦味药物有山豆根、藏茵陈、榜嗄、黄连、波棱瓜、止泻木、麝香、苦胆、秦艽等。辛味药物有胡椒、干姜、荜茇、鲜姜、阿魏、毛茛、天南星、葱、蒜等。涩味药物有檀香、诃子、毛诃子、毛瓣绿绒蒿、红景天等。另外,冰片、大黄等许多药物具有多种气味,属于混合型药味的药物。 三化味:药物或食物进入胃后,被能碎培根、能消赤巴、伴火隆等三胃火依次消化,药物和食物的甘味和成味消化后成为甘味;酸味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成为苦味。消化后的甘、酸、苦三味谓之三化味。三化味中的甘味能医治赤巴病和隆病,酸味能医治隆病和培根病,苦味能治赤巴病和培根病。 ②八性 重、腻、凉、钝、轻、糙、热、锐。八性源于五元,其中土元偏盛药物性能则重、腻;水元偏盛药物性能则凉、钝;火元偏盛药物性能则热、锐;风元偏盛药物性能则轻、糙。重、腻两性对治特性为轻、糙的隆病;凉、钝两性对治特性为热、锐的赤巴病;轻、糙、热、锐四性对治特性为重、柔、寒、钝的培根病。 ③十七效 柔、重、温、腻、稳、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十七效源自五元,其中重、稳、温、钝、柔、腻六效源自五元中的土元,因为土元的属性为重、稳、钝、腻等;热、锐、干、轻、燥五效源自火元,因为火元的属性为热、锐、干、轻、燥等;凉、稀、软三效源自水元,因为水元的属性为凉、稀、软;寒、糙、浮三效源自风元,因为风元的属性为寒、轻、糙、浮。药效与疾病性质两两相对或相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如柔、重、温、腻、稳五效可治隆病的糙、轻、凉、硬、细、浮等特性;寒、钝、凉、软、稀、燥六效可治赤巴病的润、锐、热、重、嗅、泻、湿等特性;干、热、轻、锐、燥、浮六效可治培根病的腻、重、钝、柔、稳、黏等特性。 2.配伍 (1)配伍方法根据上述药物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藏医在配方时形成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 ①按味配方 二味配伍法有l5种:甘酸、甘咸、甘苦、甘辛、甘涩(五甘),酸咸、酸苦、酸辛、酸涩(四酸),咸苦、咸辛、咸涩(三成),苦辛、苦涩(二苦),辛涩、(一辛);三味配伍法有20种:甘酸咸、甘苦辛、甘苦涩、甘成苦、甘咸辛、甘咸涩、甘酸苦、甘酸辛、甘酸涩、甘辛涩(十甘),酸咸苦、酸咸辛、酸咸涩、酸苦辛、酸苦涩、酸辛涩(六酸),咸苦辛、咸苦涩、咸辛涩(三咸),苦辛涩(一苦)。四味配伍法有l5种:甘酸咸苦、苦酸成辛、甘酸咸涩、甘酸苦辛、甘酸辛涩、甘酸苦涩、甘成苦辛、甘咸苦涩、甘苦辛涩、甘咸辛涩(十甘),酸成苦辛、酸成苦涩、酸苦辛涩、酸咸辛涩(四酸),咸苦辛涩(一咸);五味配伍法有6种:甘酸咸苦辛、甘酸咸苦涩、甘酸苦辛涩、甘酸咸辛涩、甘咸苦辛涩(五甘),酸苦成辛涩(一酸);六味配伍法有一种:甘酸咸苦辛涩。共计57种配伍法。 ②按性、效配方 将性、效相同或相近的药味配伍到一个方剂中,或将与疾病性质相反的一类性效药物配伍于一个方剂中,谓之按性效配伍,相当于中医相须法。如治疗隆病,将与隆病性质相反如具柔、重、润、温、稳等性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治疗赤巴病,将与赤巴病性质相反如具寒、钝、凉、软、稀、燥等性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治疗培根病,将与培根病性质相反如具干、热、轻、锐、糙、浮性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等。 ③按化味配方 将化味相同的药物配伍在一起,谓之按化味配方。将甘化味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其功效稀、凉、钝、重,可治隆病和赤巴病(因为隆性属于轻、浮;赤巴性属于锐、热);将酸化味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其功效润、重、稳、温,可治隆病和培根病(因为隆和培根的性分别为轻、浮与重、钝等);将苦化味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其功效轻、糙、凉、钝,可治培根和赤巴病(因为培根与赤巴的性分别为重、钝与热、锐)。如八味石榴散以苦化味为主(其中苦化味占60%,酸化味占22%,甘化味占l2%),故用以治培根病和隆病。 此外,还有按药物部位配伍法,用以治疗不同部位的疾病。《医典》指出:“草本药的根配伍可治胃病,枝药配伍可治髓病,幼苗配伍可治五脏病,梢药配伍可治头疼。外皮配伍可治皮肤病,果皮配伍可治韧带病,核仁配伍可治肢体病。”源于动物脏器的药,一般能治疗人体对应器官的疾病。 (2)配伍原则 ①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A.同类方剂按君臣佐使分类:效果相似或相近的一些方剂,按其治疗效果峻缓分为君、臣、佐、使、民方。如清热散剂中,冰片的效果最猛烈,故将以冰片为主的方剂谓之冰片君方。冰片君方又按其配伍成分分为单行方、为勇士装备武器方、配伍后方、配保镖方、为官配兵方等方剂:红花效果次之,故将以红花为主的方剂谓之红花臣方,如七味红花臣方,方中红花、竺黄、牛黄三味为主药,其他四味药为辅药;八主药(牛黄、白檀香、竺黄、红花、獐牙菜、鸭嘴花、藏黄连、自乌头)效果再次之,故将以八主药为主的方剂谓之八主吏方;其他药味效果更次,故将以其他药味为主的方剂谓之民方。祛寒散剂中,石榴的效果最大,其他依次为杜鹃、马面散等,故以石榴为主的方剂谓之石榴君方,以杜鹃为主的方剂谓之杜鹃臣方,以马面散为主的方剂谓之马面散吏方,其他药味效果更次,故以这些药味为主的方剂谓之民方。 普通草药配方也有君方(以金腰子为主)、王后方(以黄堇、无茎芥为主)、王子药(唐古特青兰为主)、臣方(垂果蒜芥、角茴香为主)、民方(獐牙菜、翼首草、藏黄连、麻花艽为主)、军官方(疫热以角茴香为主、紊乱热以翼首草为主、血热以藏黄连为主、赤巴热以藏茵陈为主等)、兵方(唐古特虎耳草、柳兰叶凤毛菊、乌奴龙胆、葶苈子、多刺绿绒蒿、鸡爪黄连、糖芥、蒲公英根、柽柳、苍耳子、囊距翠雀为主)、乘骑(雪水)药之分。 B.一个方剂中按君臣佐使配伍:如红花殊胜方中红花为君药,诃子为臣药,天竺黄、绿绒蒿、藏茵陈、马兜铃、麻黄五药为佐使等。 ②找温和配伍原则 是为抑制一些峻烈药物功效,或克服某些药物的功效不足,发挥各药味的协同作用所采取的一种配伍方法。找温和的配伍原则有:从配方找温和,即将相同性味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以发挥各药味的协同作用;从归经找温和,即方剂中加入五脏六腑的归经药物,以增强药方的专向性;从对治找温和,即一切草药有鼓动隆势,扑杀胃火及耗损正精的负面作用,故加肉及红块糖以压风势,加石榴子、荜茇以温胃火,加诃子以滋补正精。 ③加减原则根据具体疾病,病人的体质、年龄、气候、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灵活化裁、加减药味或药量。 ④寒、热药性分别配伍的原则 寒、热性质对立的药味不能出现于同一方子中。 3.剂型 藏药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糊剂、酥油丸、灰丹剂、膏剂、药酒、胶囊等。 4.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性质相反的药物不可配伍于同一方剂中。 (2)饮食禁忌 如鱼肉反乳类,乳类反水果,鱼肉反鸡蛋,豆叶、红块糖、乳酪相反,蘑菇反白芥子油,鸠肉反乳酪,蜂蜜不可与等量植物油食用,新酥油置铜器过十天有毒,用小檗火烧狮肉有毒,服寒水石后忌食蘑菇和蒲公英,食用酥油后忌饮凉水,肉类沾染乳类、酸性食物、糌粑则有毒,热熟肉密封置七天有毒,酸性食物忌与乳类同食,前食未消继而食之,食用不习惯之品和不按时食等,都会变成毒物。 (3)妊娠用药禁忌 大凡剧毒药、峻泻药、活血祛瘀药等应忌用或慎用。 5.部分重要常用方剂简介 (1)七十味珍珠丸 由珍珠、猫眼石、佐太、西红花等70味药精练制成。功能开窍醒神,镇惊熄风,活血通络。 (2)二十五松石丸 由松石、藏茵陈、麝香、天竺黄、牛黄等25味药加工而成。功能舒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3)二十五珊瑚丸 由珊瑚、西红花、獐牙菜、麝香等25味药物精制而成。功能醒脑开窍,疏筋通络,化瘀止痛。 (4)六味安消散 由诃子、寒水石、藏木香等6味药配制而成。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5)仁青芒觉 由佐太、牛黄、西红花、螃蟹、芒果、白檀香等70余种药物特殊加工而成。功能解毒消炎,降水通淋,祛腐生肌,利尿消肿,滋补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强身。 (6)仁青常觉 由西红花、诃子、麝香等160余种天然药精练制成。功能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活血消肿,止痛。 (7)佐珠达西 由佐太、熊胆、西红花、牛黄、肉豆蔻、丁香、短管兔耳草等35味药加工而成。功能疏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8)七味红花殊胜丸 由西红花、天竺黄、诃子、五脉绿绒蒿等7味药加工而成。功能清热消炎,保肝利胆,退黄止痛。 (9)五味岩精丸 由岩精膏、西红花、木香等5味药加工而成。功能清肝泻热,利胆退黄。 (10)二十五味鬼臼丸 由鬼臼、藏茜草、熊胆、藏紫草等25味药制成。功能祛风镇痛,调经止血,补气养血。 (11)洁白丸 由诃子、寒水石、石榴子、红花等l4味药加工而成。功能健脾和胃,止痛止吐。 (12)大月晶丸 由寒水石、天竺黄、西红花、甘青青兰等35味药精制而成。功能消炎解毒,和胃止酸,消食化痞。 (13)十三味鹏鸟丸 由诃子、广木香、藏菖蒲等l3味药加工而成。功能消炎止痛,疏通经络,开窍醒神。 (14)三十五味沉香丸 由沉香、檀香、塞北紫堇、小伞虎耳草、短管兔耳草等35味药加工而成。功能清瘟泻热,宽胸益肺,祛风通痹。 (15)十三味冥丸 由冥子、诃子、高山刺柏等药物精制而成。功能清热解毒,理气通淋。用于前列腺炎。 (16)降脂丸 由诃子、紫檀香、沙棘膏、宽筋藤等药物精制而成。功能清血除脂。用于高血脂症。 (17)二十九味能消散 由藏木香、寒水石等25味药制成。功能祛寒化痞,消食,调肝益肾。 (18)十一味金色丸 由金诃子、黑冰片、波棱瓜子等ll味药制成。功能清热解毒,化瘀。用于胆囊炎等。 (19)十味黑冰片丸 由黑冰片、石榴、肉桂等l0味药制成。功能温胃消食,破积利胆。 (20)八味沉香散 由沉香、肉豆蔻等8味药制成。功能宁心安神。 (21)志嘎汗散 由冰片、天竺黄、红花等13味药制成。功能清热解毒,消炎。用于小儿 流感、脑炎等。 第二节 蒙医药基础知识 一、蒙药的概念 在蒙古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蒙药。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其植物药约占70%,蒙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药性强,服用量少的特点。 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蒙药制剂12种,专用蒙药材4种,与中、藏及维医交又用药材190种;卫生部药品《蒙药分册》(1998年第一版)收载蒙药制剂l45种,蒙药材57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中记载的与藏医交又适用的制剂10余种,药材40种;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中记载的与维医交又适用的药材3种。总计法定蒙药制剂l67种,药材294种(不包括炮制品种)。 二、蒙医基础知识 蒙医学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理论为指导,贯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内容包括三根理论、七素三秽的物质基础、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等。 1.三根 “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是人体的本基。蒙医用三根的动态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其中,“赫依”属五元之气,中性,是生命活动(包括语言思维)动力的支配者;“希日”属五元之火,是机体阳或热能的基物;“巴达干”属五元之土和水,是机体阴或寒性的基物。它们单一偏盛、偏衰或紊乱即导致疾病,偏盛时表现功能亢进,偏衰时表现功能衰弱,偏盛达极点或有他根的干扰时变为紊乱,则表现功能错乱。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协调一致,互依互约,保持动态平衡。若其中之一发生量的改变,即此根病变,进而可导致三者间平衡失调,产生各种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2.七素 又称七精。分别为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七素与三根之间有着互依互养的关系,当三根变态时,体征表现在七素,反之七素反常时,三根失常或其平衡受到破坏。 3.三秽 稠、稀、汗等三种排泄物,是七素生化过程中的产物,对诊治疾病有重要参照意义。 4.蒙医辨证施治 主要内容包括治则、立法、处方、疗术等。通过寒或热药平息,峻或缓攻泻,刚或柔外治,宜或忌食谱,重或轻起居等十种措施,根据病情采用熟、清、解、温、补、和、扦、吐、下、燥、杀等具体疗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临证实践中,人与自然环境、季节及生活习俗的关系,时刻不得忽视。 此外,尚有“脏腑说”、“黑、白脉说”、“温病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指导着蒙医临床实践。 三、蒙药基础知识 1.蒙药理论 蒙药是蒙古族医学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它的基本理论当然对应吻合蒙医基础理论。蒙药的采集、加工和配制以及应用,均有独特的理论在指导。 (1)药味 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蒙药有六种药味,即甘、酸、咸、苦、辛、涩。这些味道是五元的元素(土、水、火、气、空)在药物形成过程中所造就程度和参与的量不同而形成。认为一个独立的药味以两个元素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如甘味以土、水,酸味以火、土,成味以水、火,苦味以水、气,辛味以火、气,涩味以土、气含量为主。所以,甘味药可补属土、水的“巴达干”,苦味药能克属火的“希日”等等。 (2)药力 用阴阳学说高度归类繁多的药性,即寒性或者热性为药力。寒和热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寒性药治热性病,反之亦然。从量的角度还分为寒、极凉、凉、微凉、中、微温、温、极温、热等等级。 (3)药能 也称药效能。是药物去克制三根之20种特性的效能名称。共有17个,称作十七效。其中,重、腻二效克制“赫依”病的轻、燥等主要特性;寒、钝二效克制“希日”病的热、锐等主要特性;轻、热二效克制“巴达干”病的重、寒等主要特性。每味药具有其固定的效能。 (4)药物功能 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为药物功能。蒙医配方和临床用药多以药物功能为依据。 此外,尚有“药物八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性”、“药物化味”及“药物五元”等理论,指导着蒙药采集、加工、炮制、配方和临床使用。 2.蒙医配伍 蒙医用药基本方式是用数味药配制而成的成方,称为方剂。方剂的配制有其固有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有组方依据、配方准则及传统剂型等,统称为配方原则。 (1)组方 依据组方选药时所遵循的依据有: ①依据药味配组,例如地丁四味汤的四味药均为味苦,故该方能清热、清“希日”,这是单味方。还有双味、三味等复合味方,以对应三根之不同变化的复杂病变。 ②依据药物功能配组。 ③依据药物化味配组。 (2)组方准则 包括方剂组成、各组成数量和药量比例等。 ①方剂组成 蒙医方剂多为相对固定的成方。其组成与中医方剂近似,由君、臣、佐、使四个成分组成,而且多数原方中这些组成齐全,数量恒定。方中君药针对主病或病所,是一首方中必有的成分;臣药辅助君药治主病或治疗兼证;佐药专治伴随症或起预防作用;使药起引导或方内调和作用。多数方药中佐、使较难区分,故有时统称为辅药。 ②方中各组成数量 蒙医药方各组成的数量主要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大致规定为:治轻病、病情轻的方中,君、臣各1味,佐2味,使3味组成;治中病、病情中等的方中,君、臣各l味,佐3味,使5味组成;治重病、病情重的方中,君、臣各2味,佐5味,使9味组成。所以蒙药方中味数7、10、18者居多。 ③方中药量比例 蒙医方剂中药量比例一般是恒定的,而且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动。但尚未确定或需要调整时,应遵循下列原则之一: A. 按君药5份,臣药4份,佐药3份,使药l份的比例确定。 B.来源于藏医经典的药方,则君药比其他组成略多或2倍,其他诸组成各l份。 3.传统剂型 蒙药的传统剂型有8种 (1)汤剂(汤散) 按处方调配研为80目粗末,分装备用。常用量为3—59/次,煎汤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也可煎汤外熏、洗、泡、滴。适用于急症、轻病及发病初期的引熟性治疗。 (2)散剂 按处方调配研为100目细末,混匀,分装备用。常用量为l.5—3∥次,自开水或调引送服,或调糊外敷。适用于发病中期的主攻病邪。 (3)丸剂 按处方调配研为100~120目细末,混匀后,以水、炼蜜等赋形滚成球形丸,一般为黄豆大小(标准规定每丸为lg)颗粒,有的外用朱砂等挂衣,晾干分装。除因含毒剧药物而另有规定外,常用量一般为11—15粒/次,白开水或调引送服。适合于病程后期的除根和慢性顽症的治疗。 (4)膏剂 一般为单味药的干浸膏或稠浸膏,也有多味处方膏。常用量参照汤剂量折算。适用于热性顽症的治疗。 (5)灰剂 按处方配齐,闷煅成灰,研细,分装备用。常用量和用法同散剂。适合于寒证经久不愈者。 (6)油剂 按处方配齐,煎煮提取,取汁浓缩至适量,再加鲜奶和奶油,耗至无水分,去渣取油,加炼蜜、炼蔗糖、白糖,有的还加处方规定的加味奶粉,混匀,制成39大小油丸,放凉后密闭于瓷器内备用。属滋补药,每日吃1丸。适用于年迈体弱者的滋补和久病体虚、肾虚的治疗。 此外还有搅全剂与酒剂,现已不常用。 4.用药方法 蒙医有口服、外敷、外涂、洗、泡、漱、熏、吸、喷、灌肠、腔内滴等用药方法。其中口服最为多用,是蒙医传统用药的主要途径。蒙医传统用药的“服药十则”是:治疗寒证及驱虫药,早晨空腹服;补养或下清“赫依”(通便、通经)药,食前服;上行“赫依”(理气)药,食间服;司命“赫依”(镇静)药,食药交替服;平喘、祛痰或催吐药,不定期服;止逆药,与食混服;止噎或开胃药,夹食服(饭前饭后各一半);治“巴达干”病或毒剧麻药及催眠药,睡前服。 5.用药剂量 临床用药剂量应根据药物性质、剂型、病情轻重以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有毒、峻烈、过热或过寒性药,用量宜小,从小剂量试服至常用量;汤剂的用量比丸剂为重,单味药量应比复方为重;轻病用量不必过重,重病则适当增加;老年人、儿童、妇女及体弱者用药剂量宜小。 (1)常用剂量 蒙医用药剂量较明确而恒定。按成人计,汤剂:每次3—5g,一日3~4次;散剂:每次1.5—3g,一日2—3次;丸剂(除毒麻药外):每次11—15粒,一日l—2次。 (2)儿童用药剂量 不满l周岁的婴儿,按成人剂量的l/8以下,1~5岁儿童按成人剂量的1/4。6—15岁儿童,按成人剂量的l/2分别计算用药。 6.用药禁忌 (1)妊娠用药禁忌 一般毒剧、刺激性药、峻烈泻剂和具有稀血(活血)、破痞功能的药孕妇禁用;缓泻荆和具有利尿、活血化瘀功能的药孕妇慎用。 (2)病证用药禁忌 一定要辨别病证的寒热性质,对热证忌热、温性药,对寒证忌寒、凉性药;例如对盛热病忌镇“赫依”用的温性药;对“赫依”热证忌过寒性药等。 (3)老年、儿童用药禁忌 对老年、儿童一般禁用峻泻剂和内有草乌且味数少的制剂。 (4)饮食禁忌 用药期间尽可能忌食过寒或过热性、酸、辣等刺激性食品和生水、生食物,以及具有与病证不和的饮食。另外,蒙医认为浓茶、猪肉、山羊肉和荞麦等,为用药期间必忌之饮食。
/
本文档为【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辅导:治则与治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