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证2010心理学小抄1

2018-09-10 4页 doc 15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066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2010心理学小抄1 心 理 學: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
教师资格证2010心理学小抄1
心 理 學: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三个方面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3)经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2)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6.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7.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8.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9.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0.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纳、微笑、奖品等。 11.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2.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3.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14.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15.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6.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7.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8.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19.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20.陈述性知识:这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它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包括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1.程序性知识:这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是个体不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与否。它表现在活动中,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又称为步骤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它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 22.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认知结构是按抽象概括程度依层次组织的,处在结构上层的叫上位概念,处在结构下层的叫下位概念,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23.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此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与控制。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24.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5.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过程。 26.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因此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27.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同,因此也叫求同思维。 28、算法式策略:算法性策略是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是一套解题的规则,它能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是一定能使人得正确答案的特定程序。 29、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候往往依靠启发式策略。它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它省时省力。 30、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因此,功能固着易使问题的解决受阻。要克服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候才能灵活机智的变通事物的各种功能,发挥其相关功能的作用。 31.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活动方式。 3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 33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中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在本我之外增加自我成分。(弗洛伊德认为) 34.本我: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在力比多的冲动之下,个体寻求即时的满足,没有任何自制力。 35.超我:个体经过幼儿期,进入了社会化的历程,个体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要受周围其他人的批评和纠正,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支配个体是非善恶的内在动力就是超我。 36.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7.从众: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行为的原因:①不愿意被视为不合群者而被加以非议或排斥。②地位低③不自信 38.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9.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减少社会堕化的最有效的途径: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 或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工作成果也可以划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就不会有人袖手旁观只等着其他人做事情了。 40.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41.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咨询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 42.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3.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44心理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这一类心理现象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45心理特征:指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经常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6自变量:是指呈献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假定的原因变量,试验者支配、操纵的变量。 47因变量:指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 48无关变量:指影响因变量的值,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49测验法:是指测量人的行为样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是要通过对人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进而了解人的心理特质。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测验法,可以帮助我们对被试进行分组、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检验某种教育措施的成效,检验某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50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 5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于它想要测量的东西所能测量的程度。 52智商量表。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公式是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氏量表以个人智商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来判定智力的高低,公式是IQ=[(测验分数-100)/15]*100. 53智力理论。美国的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因此,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54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与对客体的意识一样,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55程序教学:源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56先行组织者: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导引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它在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道认知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包括:“陈述性组织者”,用于较不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和“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 57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序或方法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题,仍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 58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按起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心理学家詹金斯的实验证明这点) 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 59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60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61知识同化可以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62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常称之为高原期或者高原曲线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答: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教与学的心理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也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2)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概况 答: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对学习心理学问题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世人将该事件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1913-1914年,桑代克又将其扩充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体系,至此基本确立。此后,西方教育心理学一百年来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先后经历了 几个阶段:1、教育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2、心理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3、教育心理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显示出如下趋势:1、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2、人们对学习活动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极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3、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学习问题。4、作为学习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5、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趋向,强调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结合,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对待别人的人。其中有几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5从他律到自律。三个阶段: 答: 1)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对个体认知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机的心理发展理论。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0-11、12岁)和形成运算阶段(11、12岁后)。由以上认知发展阶段可见,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从最初的反射性活动发展到有高度抽象逻辑能力的个体,从而具备了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教学中如何理解运用维果斯机认知发展观。 答:1)前苏联心理学家果维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张的重要作用,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到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活动中,在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和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2)该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其二,加血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及其培养 1)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聚合思维的特征:求同,也称为求同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现发、问题教育法、大脑风暴法.2)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及其培养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a大学生与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多自习时间;b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c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性质③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④学习途径多样化。 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进行理想注意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2)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 桑代克是现代心理学之父,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的三大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大。准备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于准备状态时,学习就会更有效。桑代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桑代克的联结论事教育心理学上第一个系统的学习理论,它以实验和事实为依据,揭示了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为以后教育心理学的学习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用动物学习推及到人类学习,而且仅仅研究机械学习,有其局限性。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注意过程,是指个体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它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②保持过程,榜样行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后,虽然榜样行为不再出现,但它仍能影响观察者,这是由于观察者对注意到得榜样行为保持的结果。③动作复现过程,是个人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是指个体因表现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 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强化:使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惩罚:使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减少的过程 强化的程式:是强化的时间和平率安排,或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率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198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 ①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能运用语言和数字这良种基本的事物符号处理外界的信息。 ③认知策略。指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学习如何学习。既是学习的条件,自身又是学习的结果。④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动作能力。 ⑤态度。指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解决“愿不愿”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有哪些? 答: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①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后天获得的。它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日益显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具有三个条件:a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b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c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会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它是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及其产生 答: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一般是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基础和根本原因。外在环境中的刺激成为行为的刺激。1)动机和需要:个人行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体有了某种需要时,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2)动机的产生出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这一内部条件外,还常常需要一定得外部条件,即诱因。即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外部刺激。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1)发动学习行为;2)确定学习目标;3)维持和调整学习行为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 答:1)可利用性;即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可辨别性;即新的潜在的有意义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3)稳定性和清晰性;即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和清晰。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必然导致有意义学习的迁移。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地同化新知识,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取决于:(1)可利用性。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 (2)可辨别性。即新的潜在的有意义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宥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3)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产生式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它是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发展。安德森通过三组学习编辑程序的实验对迁移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1)迁移量的多寡(大量、中等、少量或负数),取决于实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从一种技能到另一种技能的迁移量主要依赖于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 量越大;2)表征和练习程度是迁移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领域的迁移各不相同,按其共有的符号成分的数量而不同;3)迁移量也依赖于学习或迁移时注意的指向所在;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⑴内部条件。①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有同化点,以同化新知识。新知识必须是学生已有的命题网络能够同化的。②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向。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新材料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⑵外部条件。①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新知识和旧知识有逻辑联系,才能组成新的完整精确的认知结构。②新知识要以一定方式呈现。要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命题网络,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命题,就易于同化新知识。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程序性知识学习除了必须具备相应陈述性知识学习条件外,还要求更高的条件:①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陈述性知识,即相应的规则。②外部条件,大量的变式练习,正反例联系,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解决问题。 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此题目包括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记忆过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答:三个阶段。⑴陈述性知识学习习得阶段。(陈述性知识的习得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命题网络(认知结构)的过程。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用“同化”理论解释了新知识习得的机制,即认知建立和重组的过程,这一理论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的观念的下位,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学习时将新知识归属到认知结构中远有上位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的意义。按新观念对原有的观念影响大小,又可以把下位学习的新知识是原有观念的一个下位例证,同化后上位观念本质属性不变。相关下位学习指新知识是原有观念下位,但同化后上位观念的本质得到扩展或修订。②上位学习(包括学习),新知识是原有的上位概念或命题,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上位学习是一个去掉下位概念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③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新知识和原有观念有共同的上位概念,呈现并列关系,但彼此不能替代。) ⑵陈述性知识保持巩固阶段。(①记忆及其加工阶段。陈述性知识习得以后,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组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建立之后,必须巩固下来,保持下来,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记忆过程。记忆是对记忆的材料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根据编码的不同及信息在头脑保持时间长短,把记忆过程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②知识的遗忘及其主要理论。当记忆内容不能回忆或回忆错误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以往的进程做了经典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结果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根据此绘图,呈现出遗忘曲线。关于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遗忘理论是:a,衰退论。认为识记时大脑会留下痕迹,痕迹如不加深就会消退,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表现为遗忘。b,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按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干扰;倒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在记忆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部分由于同时受两种抑制的影响,最易遗忘。,这就是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c,检索困难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没有组织好,缺乏线索,提取困难所致。d,同化说。奥苏伯尔的同化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建立,认知结构中上位概念或命题可以替代下位概念,而记忆中经常是记住上位概念而忘记下位概念,这在认知结构简化过程中是自然产生的,由于记忆的空间有限,因而这是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性遗忘;但如果认知结构建立的混乱不完整时,则可能以下位概念代替上位概念,以旧观念代替新观念,造成知识的损失,是应该避免的消极性遗忘。从积极性遗忘的角度看,同化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⑶陈述性知识提取运用阶段。(陈述性知识在获得与保持之后,要测评学习效果,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新的学习,这就需要把该知识从大脑的中提取出来。在提取信息时候要注意:①根据需要提取信息。②利用线索,提取知识。) (补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对机械学习,无意义的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研究.友谊仪学习材料的遗忘曲线虽然其进程也是先快后慢,但保持量不同.记忆材料的性质不同,有不同的以往特点,机械的材料因为无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会迅速遗忘;而有意义材料能够有认知同化,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不易遗忘.) 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 (包括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三阶段。⑴陈述性知识学习,即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也可理解为认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表征是产生式系统,是“如果/则”的形式,“如果”部分是行动的条件,“则”部分是应进行的活动。⑵通过变式练习,促使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则转化产生式系统,也可理解为转化阶段。变式联系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⑶经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达到规则应用的相对自动化程度,又称自动化阶段。经过变式练习,正反例练习,命题规则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是:①以陈述性知识学习为基础。②变式联系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③能运用规则解决新问题才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获得的标志,即获得了按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 答:①有关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任何问题的解决是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前提的,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②问题的呈现方式。(每个问题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问题的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以及物体当时表现出的特定功能等不同的方式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③定势(定势对问题的解决的影响有双重作用。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如果遇到的问题是同类问题,则定势可以使人驾轻就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定势的积极影响。但如果遇到新耳闻体不是同类问题,仍旧固守习惯思路,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这是定势的消极的影响。定势消极的影响的明显边县就是功能固着现象。)④酝酿效应。⑤动机与情绪。(一方面,动机的性质影响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动机的强度也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有关。动机太弱或动机太强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而中等强度的动机则最有利于问题解决。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除此之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等因素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创造性和人格的关系 答:创造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创造性的人具有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地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富于创造性的学生的十种人格特征:想象力丰富、审美观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环境感受力强;能观察别人忽视的事实;思维流畅敏捷;以特异方法解决问题;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兴趣广泛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答: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般认为,智力是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认知,但正确认知却未必导致创新发现。创造力和智力有着密切关系。整体上,智力和创造力呈正相关趋势,高创造力者都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智力较高者,其创造力状态则极为分散。具体说来,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可归纳为四点:①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性(它说明,中等以上的智力是创造的基础)。②高智力的人即可能有高的创造性,又可能有低的创造力。③低创造性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可能低。④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从这种关系表明,高智力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同步。一,智力发展的总趋势是先快后慢,而创造力的发展是波浪型、有起伏,不是直线的;二,智力的颠峰年龄一般在17-25之间,而创造力的颠峰年龄虽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但一般晚于智力的颠峰年龄,三,智力和创造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同。 动作技能的特征 答:动作特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越完善。 动作技能的分类和形成阶段 答:动作技能主要有两种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形成的标志①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②利用微弱的线索③动觉反馈加强④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⑤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培养的途径:1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2创设道德行为信赖情境;3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4创设道德行为实践锻炼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答: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1。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①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②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发展有关,他认为,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条件;③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 2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中, 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为: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法律和次序取向,社会契约的取向,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第一,品德与道德的源泉不同。第二,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第三,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不同。第四,品德与道德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和社会研究的对象。品德与道德也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作基础,就不会有实在的品德。 高凝聚力的群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答:大学生群体中,高凝聚力的群体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成员愿意积极参加群体的活动,群体活动能够顺利进行;2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彼此感知他人的存在,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有强烈影响;3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高,愿意为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4群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心振奋。 影响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下列几个:1领导者的领导方式2群体的大小3外界的威胁与竞争。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为传统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总结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在行为主义或信息加工理论的统领下,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的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综合。 在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答: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五类。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内容具有三种情况:(1)学生在学习前已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与教师头脑中和教科书中观念完全不同的观念。(2)有些学生还存有着与科学概念不相一致的概念。(3)有些概念虽然通过教学有所改变,但并未全部改变,没有达到教师的计划要就。 分析:在认知策略上,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教师相同水平的认识策略。大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背景有很大差异,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论述题 (答案要点) 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思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答::特点:(1)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也开始全力地探索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社会和校园多元文化环境氛围,多种价值观并存,为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他们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但情感上有两级性与文饰性,表现形式常有波动,时而情绪高涨,自豪、自满、自负,时而情绪低落,自怜、自责、自怨,其中,自尊心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当他们遭遇挫折后极易产生自卑感,他们常常处于自尊与自卑交织,亲密与孤独交织中。(3)在自我调空方面:大学生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基本倾向是奋发向上,独立意识和反抗意识上升,但毅力要加强。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所谓开发就是开阔对自我认识的视野,发现和发觉自己的潜能。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4)引导大学生能力完善自我。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对教学的意义(三维度,四因素理论) 答:(1)维纳的归因理论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按控制点(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在性质上讲稳定还是不稳定)、可控性(是否自己能控制)进行归类,(看表) 维纳认为,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原因,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显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反之,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再也不会努力学习了,显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由于努力的程度可以受到个人意志的控制,因此学生把学习的是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就会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研究还发现,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人的行为积极性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学习困难,情绪失调,冷淡,悲观,抑郁。 (2)在教学中的意义: 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的阐述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的认识失败,应对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自我意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1)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教学。(2)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①按照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的原则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②按照综合贯通的原则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以增强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按照程序化的原则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确保从已知到未知。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3)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和的效率。(4)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作用:1)迁移是有效学习之保证。由于知识,技能,态度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任何学习都不是孤立,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2)迁移是教学目的之所在。是检验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最可靠指标,是衡量学习任务完成程度最重要指标。3)迁移是培养能力之前提。 迁移是由知识技能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加以概括,不断整合和类化,能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高校心里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目标 答:(1)内容: 1)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资讯内容 大学生处于边缘人的状态,既想挣脱父母的管制,又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随着性发育成熟而希望发生同异性之间的关系,但与异性交往时又有困难。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青春期的各种矛盾,处理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完成发展任务,使人格日渐走向成熟。2)以适应学校生活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大学老师教学的风格和方式与熟悉、适应了中学方式不同,学生感到不适应,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3)以为卫生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内容。处理学生因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困难,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和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不良性格对心里健康的影响。4)一心里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涉及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面的问题 (2)形式:1)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2)根据咨询过程中的交流方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 (3)目标:1)学生要学会调整和适应,主要包括帮助来访者调节情绪和适应所处的环境;2)为寻求发展,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想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和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 1、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答:(1)理论基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以建构注意作为理论基础,建构筑主意强调人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而是自己构建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实现由知识的转手这、灌输者向学生主动构建主意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该教学理论的研究重点要放在对建构主意学习环境的分析和构造方面,主要任务是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2)要素:①教学目标的分析,即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或过程的基本方法②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主题有关的、真实的情景。③信息资源的设计,确立学习本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主题过程中的作用。④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教学设计策略。⑤教学结构设计,根据当前教学的知识内容设计出既能符合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又能满足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需要的子结构。 (3)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为中心的三个要素。2)强调情景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5)强调利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过程要围绕意义建构中心展开。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我实现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观点:(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由低到高(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 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3)进行理想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2. 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与批评。(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3.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包括自我意识:外界和生活事件,都要通过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中介和调节才能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认知方式: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其情绪状况有关,而个体的情况与取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又有紧密联系;情绪发展;性格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3)家庭因素;4)学校因素;5)社会因素。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应该注重哥们学科的基本机构 (3) 提倡发现学习;(4)简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 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评 自我价值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芬顿提出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探讨“为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这一问题,即主要讨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学业成功可以使人感到满足感,是人自尊心提高,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成功又是以能力为基础,这样,能力,成功和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 成就动机的心理因素构成(不确定有)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害怕失败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倾向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害怕失败的倾向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 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要注意:(1、遵循普雷马克原理,用高品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即用户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去参加不喜爱的活动;2、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强化物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3、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即时强化,因为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转为间隔强化。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用连续强化,然后用定时强化,最后用变化强化。 认知理论的前驱是格式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提出了学习顿悟说,他认为学习不是S-R的链接,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组,构成了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这一派理论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就寄出,但是把完形作用归于脑的先验本能,缺乏说服力。 怎样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和需要?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进行理想和足以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士长生习得性无助感;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概括说对教学有什么意义? 概括说强调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概括说是加强‘双基’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记忆的三个阶段: 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0.25-2秒,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操作记忆),保持时间只有1分钟,信息容量有限,只有7+/—2个信息单元,信息编码方式: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无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心理健康包括自我认知态度和能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人格的统合;自律、自立、自我判断和自我确定;正确地把握现状、感知现实的能力;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结合我国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所扮演的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特定心理特征,概括为如下七点评判标准。1、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2、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3、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4、有适度的情绪反应。5、学习与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6、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7、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类 习惯上人们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不同,分别称作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大在学习、生活中自我概念消极、情绪发展不稳定、人生抉择艰难、社会适应不良。心理障碍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其主要症状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精神衰弱症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重点)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培养应对生活压力的技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顺利成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1、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指导,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保障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梳理保障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防患于未然,将危机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以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保障。2、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其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是搞笑素质教育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思想教育工作高屋建瓴,心理咨询以小见大、防微杜渐,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加涅、安德森、梅耶三位学者的知识分类 知识的分类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为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 如何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进行调试: 1学习自卑心理及调适:首先要从建立对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正确认知开始,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订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既能为自己带来学习的动力又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学而无果的僵局,保证学习上的自我成就感;加强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动机障碍及调适:学习动机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动机和动机过强。对于缺乏学习动机的大学生来说①要其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浓厚的专业兴趣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动机③可以通过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过强所需要采取的措施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要过分苛求②帮助学生转移学习重心,使其将学习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之中,体会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而不仅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及其影响3学习焦虑心理及调适:主要从认识和方法上进行①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大学学习主动权②冷静分析造成自己学习焦虑的主客观原因,还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③在平时可以采取暗示疗法,帮助自己找到或者恢复学习上的自信4学习疲劳症状及调适:①最为直接的调整方法就是学会科学用脑,合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以帮助克服疲劳②有意识地注意劳逸结合③为自己选择或者创造一个良好地学习环境,保证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 大学生的情感特点:1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2大学生活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3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4大学生情绪的文饰性5社会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教师如何动之以情: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认识能力,帮助他们用理智克服冲动:高校教师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改变重知轻情的现象,增进科学性与艺术性,有话教育结果,高校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建议教师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时,施爱于困难之际,施爱于关键之中,施爱于教学之余,还应该帮助大学生运用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放松调节法等,以使大学生情感健康发展 高校教学中应如何设置教学目标:1运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设置目标:美国布卢姆最早提出将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分类研究,提出认知、情意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2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设置目标: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5个领域的学习,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解决了习得认知能力的知识本质问题。习得的认知能力是由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构成,尤其重要的是,加涅提出了智慧技能层次论,认为智慧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由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构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为教学目标设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指导思路 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1 发现法,一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教学方法(程序:掌握学习课题-列定假设-确定假设-验证假设-发展补充修改和总结;老师的作用:进行适应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通过不管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大学生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活动需要强烈的情感和动力支撑;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克服懒惰和嫉妒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因素与品德行为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交互论思想。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行形成与发展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关于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基本概念: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至于作出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赏罚控制,当道德行为符合预期标准时,要给与奖赏,以期同样情景重现时,再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符合预期标准时,要给予惩罚以使学生由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模仿学习,或称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班杜拉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 第一章,一般出小题,2,个体心理结构,4,个体心理和行为,15,实验法 第二章,29,皮亚杰的理论,30,维果斯基理论,32,大学生思维特点,37,多元智力理论,38,埃里克森理论 第三章,51,学习定义,54,加涅的分类,56,奥苏贝尔分类,59,斯金纳的学说,64,班杜拉理论,67,布鲁纳理论,69,奥苏贝尔理论 第四章,83,学习动机的构成,86,成就动机理论,90,归因理论,91,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五章,97,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103,相同要素说,105,概括说,108,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六章,122,知识的分类,126,认知结构,129,三种记忆,131,干扰说 第七章,147,杜威五阶段模型,15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53,问题解决的策略,156,创造性的含义,157,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158,创造性的构成因素与操作方式 第八章,不考 第九章,185,皮亚杰的理论,188,科尔伯格理论 第十章,217,群体的概念及特征,220,从众行为,222,社会助长,223,社会惰化 第十一章,232,什么是心理健康,233,判断标准 第十二章,266,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设置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 1  明确教学目标 2  任务分析 3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  课的设计 5  实施教学 6  教学评价 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 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 2. 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4. 情绪、情感体验的内隐性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 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哥们学科的基本结构 4) 提倡发现学习 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激发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论述,建议看书,应该怎样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 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5、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中个因素的发展特点 1、 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1、 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 自我评价能力增长,但仍有片面性 2、 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1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内容比较丰富 2  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较强 3  大学生自我体验较为强烈 3、 大学生自我调控发展的特点 1、 自我期望的意向(理想与志向)更崇高。 2、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较强烈。 3、 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 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智力发展的教育 2)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 环境适应教育 4) 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 5) 健康人格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 二者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此两项工作的交叉处与重合点。 2. 而这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接受学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 区别: 1. 工作的目标和范围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促进潜能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则是从客观上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巨无和道德价值观。 2. 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开始思想修养课,组织参观、访问、报告、辩论会,进行批评、表扬、个别谈心等。心理咨询则以个别咨询为主,同时配合以心理健康课程,团体咨询,心理测验等。 3. 遵守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并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思想教育工作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4. 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思想教育工作的专业方向属于政治学和德育,心理咨询工作则需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经过心理咨询专业的培训和考核。 5. 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评估是依据咨询的目的任务来衡量,主要从心理问题解决与否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等方面做评估。思想政治工作是从思想素质的高度衡量,主要看是否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 (第九章有可能是材料题) 高等教育教师的社会角色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 2  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塑造者 3  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 4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5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6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1、 教师的认知特征 1、 教师的职能 2、 教师学科知识 3、 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2、 教师的人格特征 1、 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2、 与别人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的技能 3、 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 3、 教师的威信 1、 教师威信与师生关系---书181 2、 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书182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的储备 2. 反应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问题的呈现 4. 酝酿效应 5. 原型启发 6. 情绪和动机状态 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P213,我没研究出答案,最好正节仔细看, 从个人受教育的经历中谈谈影响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218 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a、遗传和生理因素;b、环境与教育因素;c、每个人的自身人格特点:如恒心、信心、勤奋,富有责任心、勤奋、热情、敢于想象、不依赖人、好奇心强、爱自己学习、喜欢尝试困难工作、富于冒险精神、能自我观察、兴趣广泛、有独立性、爱思考、不盲从。 知识不足、没有实践能力、信息不灵通、压力不重、思维不活…… 2)如何培养和训练创造力: 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脑力激荡法;2)隐喻训练法;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遗忘规律”及记忆策略20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可见,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记忆策略: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阅读与回忆交替进行;4)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5)复习次数要适宜。 结合实际阐述怎样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78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143 目标: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内容: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 非正式群体219 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120 社会阻抑作用:也称社会干扰或社会惰化。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即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120 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大学生的感知注意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大学生记忆的整体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状态,思维能力已经高度发展并日趋完善。面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复杂和艰深,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和应用。尤其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 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结合布鲁纳的理论谈如何引导大学生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一般步骤包括:(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收集组织可用于做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次:生理需要只要维持生存以延续种族的需要;安全需要是指期盼稳定、安全而避免受到灾害、威胁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指希望被他人或群体承认、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的需要;尊重需要之个人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的需要;认知需要指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之人们对美好事物欣赏、赞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类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最大目标,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整体性原则:三个统一:个体发展的内部统一;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协调一致 2)尊重学生原则 3)坚持性原则 4)个别对待原则 方法: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专家讲座和辅导 团体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社团活动 论述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试简要比较强化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的不同。 答: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他们不仅用强化、S-R的公式来解释个个行为的获得,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过程或中介变量,因而否定从内部去寻找行为的动力,他们把个人行为的积极性也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也用强化来解释行为动机的引起和动机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有: (1)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的关系是交互决定的。 (2)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具体讲,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这四个子过程。 7、  教师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答: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8、 试述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这一理论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答: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原因按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这三个维度进行归类。维纳认为,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原因,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显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原因,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努力学习了,这是一种消极的归因。由于努力程度可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因此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就会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归因。可控性这一维度似乎与自信心和对前途的期待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交成功归因于努力这一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会再次获胜;如果他们把成功归因于像运气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感激之情,并希望今后仍能碰到好运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努力,听任失败的到来,在学习上表现出冷漠、悲观、退缩、自暴自弃、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就是使学生陷入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个体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继行为有促动作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地阐述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成绩成功与失败总不能只从一方面去寻找原因的。我认为教师很好地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来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影响自己学习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有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9、  根据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关于知识同化的三种模式,在你熟悉的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具体说明在每种模式中,新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已有知识是什么。 答:奥苏伯尔用“同化”理论解释了新知识习得的机制,即认知结构建立和重组的过程。他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取决于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在学习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着某种固定作用,成为同化点,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建立、扩展、完善、分化、精确化,使原有认知结构重建或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习得新知识。他按照新旧观念概括水平不同,提出了同化的三种模式为: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并列结合性同化。 (1)类属性同化的典型方式是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概念的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类观念,并与相应的、与之相适当的观念联系起来的过程。当原有的观念的概括和统摄水平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新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就构成了类属关系,亦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亦称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就是新概念完全可以由上位概念派生出来而获得意义。如学生已有“建筑物”的概念,新学习的概念是“剧院”,可以把剧院同化在建筑物之下,从而获得剧院是一种让大众观赏影剧的建筑物的意义。新命题使原有命题得到充实或证实。这种同化模式学习速度快,比较省力。另一种是关系类属学习,即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与新学习的概念之间只有相关关系,新概念的意义的获得不能由原有概念中派生出来。如学生已有“杠杆”概念,新学习的是“滑轮”,把滑轮同化在杠杆之下,使上位的杠杆概念得以扩展。在高校教学中,教材编排多用相关下位模式,如某章有若干节,某节有若干问题,实际上从章、节到问题,正是下位知识逐层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又使上位知识不断扩展深化,最终构成完整的上位知识。 (2)总括性同化的典型方式是总括学习,也就是学生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新学习概念的意义。由于新概念在概括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所以,这种学习又称为上位学习。如语文课学习用拟人化手法写作的范文后,总结拟人化写作方法的特点。上位学习是一个去掉下位概念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因此较之下位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各种理论知识都必须通过上位学习模式进行,通过抽象概括的理性思维而总括出来。 (3)并列结合性同化的典型方式是并列结合学习,也就是通过并列结合获得概念的意义。这是在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关系既非从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发生的学习,但它们之间有吻合性,有共同的关键特征,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例如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都是认知理论,但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可彼此取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再如,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概念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等。它们各自有独立的涵义,也是彼此不可替代的并列关系。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我国古代学生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信念,为了预期中的高官厚禄而勤奋苦学,现代的大学生也有很多是为了将来考上研究生、为了获得奖学金,或是为了考个班级、第一,赢得优越的地位和与之相应的自尊和自豪感而学。 大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答:从思维发展的类型与阶段来看,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已经由青年初期的思维形式向青年中期的思维过渡,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假设和理论观念进行思维;2、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3、思维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4、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5、青年的思维更注重未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包括有发现法、问题教学法以及大脑风暴法。发现法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大脑风暴法的核心思想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精神方面,教师要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要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案,肯定其积极价值,不能斥之以“怪”、“捣乱”。教师尊重与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原则: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学生说明他的观点是有价值的;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大学生已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大学教育中要着重注意: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2010心理学小抄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