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2019-02-16 28页 doc 51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LQF 第一章 一、对青少年的界定 1、儿童:0——14岁;青少年:14——30岁。 我国社会工作体制:0——5岁由妇联组织负责; 6——14岁由共青团组织负责,14岁以上也由共青团负责。 2、不同领域对儿童青少年的界定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8岁以下(与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人”概念一致); 我国学界:0——14岁;皮亚杰:0——15岁;施太伦:0——18岁 3、不同学科对青少年的界定 a.生理学--是以人体的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达、身高体重的变化、心血管系统...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 ——LQF 第一章 一、对青少年的界定 1、儿童:0——14岁;青少年:14——30岁。 我国社会工作体制:0——5岁由妇联组织负责; 6——14岁由共青团组织负责,14岁以上也由共青团负责。 2、不同领域对儿童青少年的界定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8岁以下(与我国法律中的“未成年人”概念一致); 我国学界:0——14岁;皮亚杰:0——15岁;施太伦:0——18岁 3、不同学科对青少年的界定 a.生理学--是以人体的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达、身高体重的变化、心血管系统的完善以及由内分 泌系统的发育所导致的性成熟等)为根据,认为青少年期是“自春情发动期以迄生理的成熟期间”; b.心理学--以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依据,以人的个性的形成、情感特征、自我特征等心理机制的质变为 依据,认为“青年是完成成熟的阶段和形成个性的阶段”,标志是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个性;(13——25岁) c.教育学--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育的阶段,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接受中等教育开始,到就 业、独立生活、结婚为止的这段时期 d.社会学--人的社会化的必经阶段,人生与青少年期告别是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 志的,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30岁为上限) 4、墨西哥圆桌会议:青年是什么 墨西哥圆桌会议认为(14——34岁):“青年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童年与进入劳动世界,获得自主能力而成为成人之间的一个固定的过渡时期”; 二、儿童观意义: 1、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 2、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 3、决定着儿童社会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三、社会工作青少年观 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其价值包括: 1、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 2、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有其独特个性,其独特性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 3、每一个青少年的需要有权利得到满足,并尊重这种有差异的需要;帮助其最大化地发现自己的潜力; 4、每一个青少年都有局限性,有接受别人帮助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同时,青少年有帮助 他人的义务。 5、每一个青少年必须向他人和社会负责; 6、社会有义务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发展,有责任保证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机会使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 其基本需要。 四、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的要素 1、对象:面向儿童青少年(重点) (1)面向所有儿童青少年,特别是需要特别帮助的儿童青少年; (2)面对儿童青少年的所有成长阶段; (3)面向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4)面向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自我及社会的所有因素; 直接面向青少年的具体、微观的青少年工作:A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 B对孤儿、弃儿的救助 C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D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2、目的:激发儿童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1)社会功能指向--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归属及发展的共性,强调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适应,发挥 青少年社会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人本主义功能指向--重视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激发青少年的自 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促使青少年自我实现。 3、专业的手段: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掌握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专业人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全面而广泛的社会工作,既包括补救性的工作,又有预防性的工作,既有局部性的工作,又有全局性的工作,既有有形的工作,又有无形的工作,都需要特别的专业特质及专业技巧 五、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 1、宏观:工作平台建立在一个整体的层次上的,一般不直接提供面向青少年的福利服务。 2、微观:直接面向青少年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建立在社会工作技术层次上的服务。 3、中观:是介于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中间环节,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六、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内因。 (1)生产的发展把青少年推向了社会,雇佣童工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青 少年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青少年问题的社会性日益突出; (2)城市化带来的青少年流浪团伙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社会问题,城市需要治理,为了 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着手解决以流浪青少年团伙为代表的青少年问题;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性特征日渐发展,家庭和宗族保护青少年的功能日渐消亡; 2、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青少年社会性的快速发展——关键因素。 (1)家庭受到生产发展的猛烈冲击,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依赖 大家庭的亲属关系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可能性日趋减少,社会必须寻求一种社会性的方式解决青少年问题; (2)随着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青少年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元素,直接影响 着社会发展、稳定、进步,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自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专业化的内在动因。 (1)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精神满足的需求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青少年被赋予了完整意 义上的人的概念; (2)青少年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的物质性满足,精神发展和健康完善日益成为青少年发展的重 要内容,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逐渐力不从心,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七、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阶段 1、以教育为主的前儿童青少年工作时期: a.以培养作为社会主流的成人为目的; b.从传授知识开始,逐渐发展到传授做人的道理; 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儿童青少年工作时期: a.政府参与的有组织的儿童青少年工作逐步发展; b.工作领域和内容单一,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儿童青少年,采用手段主要是习艺、救济等消极的方法; c.作为整个社会救济事业的一部分,并没有独立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3、以全面服务为特征的专业儿童青少年工作时期: a.儿童青少年作为人生重要阶段和社会重要代群,日益受到重视,把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 科日渐成熟,儿童青少年福利的立法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法律保证; b.儿童青少年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儿童青少年权利的尊重、需求的全面满足、健康的发展成为儿童青 少年工作的中心任务; c. 专业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内容、领域、方法逐渐成形,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渐形成。 第二章 一、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 1、儿童生理发展:(1)0——3岁:婴儿期和学步期,身体迅速成长 (2)3——6岁:肌肉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动作逐渐协调 (3)6——性成熟前: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力量和运动技能提高。 2、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 (1)0——3岁:学习、记忆、快速理解,语言和自我意识得以发展 (2)3——6岁:由自我中心的行为转为对世界存在非逻辑的看法,享受游戏、进行创作和想象。是儿童 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期,人格基础奠定 (3)6——性成熟前:逻辑思维、语言和记忆能力都有所增强,自我概念、自尊和交朋友变得重要。学会 用符号,后期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儿童社会化:0-6岁,以家庭为核心,情感、依恋行为日渐完善,社会交往发端; 6-性成熟前:学校、朋友成为中心,家庭、学校、朋友对其人格和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二、青少年青春期的生理特征 1、体形巨变——身高迅速增长;体重突增;体型变化; 2、机能健全——(1)心血管系统的发育; (2)呼吸系统的发育; (3)神经系统发达(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4)性成熟(性成熟被看作是青春发育的最重要的特征); (5)内分泌发展(青春期的发育主要是受到内分泌腺的控制和影响);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在特征(重点) 1、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反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主体和客体不断发生摩擦和碰撞,主体一方面不断对自己进行纠正,以适应周围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周围的环境; 2、动荡与稳定的结合: (1)思维的批判与经验短缺的矛盾;(2)强烈独立愿望与社会的不认可; (3)高度的热情与意志摇摆的冲撞;(4)强烈的性意识与性道德的冲突; 3、突变与渐变的统一: (1)突变性——心理特征急剧变化、心理品质丰富多彩; (2)渐变性——内涵渐进、阶段渐进; 4、心理内容的社会性转换 (1)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学会社会知觉,遵守社会; (3)形成复杂的交往心理、角色心理及各种社会行为; (4)社会心理内容已经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干,青年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因素的驱动; 四、青少年情感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开始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某些感受和情感进行掩饰; 2、两极性——遇事表现出强烈的夸张的感情,或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等,或极端的愤怒、怨恨、 不满、泄气、自卑、绝望等等; 3、延续性——儿童的哭笑无常的现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持续的心理状态,不再像儿童时 那样无忧无滤,心里开始对某些事情牵挂; 4、冲动性——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远不如成人,一旦遇到某种强烈的刺激,情绪就会突然爆发,在 语言、形态、行为等等方面失去了理智; 5、社会性——情感生活日益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情绪的社会性倾向日益明显; 五、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1、要求独立与能力不足的矛盾; 2、快速成长带来的不良反应; 3、易受同辈团体的影响; 4、对发展方向和方式选择的困惑; 5、地位的含混; 6、情绪和行为的不稳定; 7、发展问题最多的时期; 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1、青少年的自我认可——包括对内部情感生活体验的认可,对整个自我存在的认可; 2、外部形象的自我认可——身体的形象或模式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中心的、最经常的课题; 3、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可并不等于他们已经“确立自我”,而是意味着更多的“寻 找自我”; 4、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可——对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群体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应该发 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的一种自我认定; 七、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表达内心的方式和行为方式; 1、个体性——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思维习惯、个人心理、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2、与社会化保持同步——性格的变化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速而加速,随着社会成熟而减缓甚至趋于稳定; 3、性格调整能力增强——青少年常常主动向别人征求意见对性格加以改进,或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自己 对别人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自觉加以总结和评价,并努力加以调整改进 4、表现形式日益丰富——表现人性格特征的言行举止变得日益丰富,致使人们只有长时间、细心的观察 一个青年的外表和言行才能了解他; 总之,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性格、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在与客观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日趋走向成熟。 第三章 一、朋辈群体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朋辈群体:指年龄相仿,或社会地位相同,或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规模较小的群体。 2、影响:(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 (2)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的资源。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 (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 1、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稳定性提高,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身体自我-活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哈特尔,1982) 2、亲子关系的变化:(1)交往时间的变化 (2)父母处理的问题类型发生变化 (3)父母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 3、同伴关系的发展:(1)依从性集合关系(权威) (2)平行性集合关系(结成团伙) (3)整合性集合关系 4、欺负与被欺负: (1)“竞争假设”理论: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与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失败的反应 (2)“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儿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外部特异特征 (3)“依恋理论”:早期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4)“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二)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行为上容易偏激,依据行为的特征可以分为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和政治偏激青年。 1、自我意识到发展:(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2、人际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志趣相投;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 (2)亲子关系:依赖减少,反抗增加 (3)与教师关系:不仅是对权威的盲从,还有自己的认知。 第四章 一、复演论 1、霍尔:青少年研究鼻祖,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代表青少年理论中复演论的 顶峰;代表著作《青年期》,是第一本研究青少年的专著。 2、主要观点: (1)婴幼儿期是在重现人类发展初期的“似猴”阶段,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 (2)儿童期则是狩猎时代的再现,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青年期则是狂暴与冲突,风暴 与压力并存的阶段,复演着20世纪以来人类所处的骚乱状态,面对儿童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爱; (3)面对少年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虔诚; (4)青年时期充满不安和躁动,要以服务为理念进行工作。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启示 青少年时期,需求层次最不稳定,高层次需要不断发展,很多成长问题源自各种需要的变化和满足。 这一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青少年行为的内因,在具体工作中,引导青少年向需要的正确方向发展,满足或迎合一些必要的需求。 三、心理学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其顺利实现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体与他人以支持性、竞争 性、解构性的方式产生互动,这不可能离开一个人诸多心理要素,知觉、认知、情感、人格等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少年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性; 3、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理论,它在基础、工具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位置; 四、角色理论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1、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习、尝试从角色冲突中找到化解冲突的部分; 2、帮助儿童青少年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3、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习角色规范,减少冲突。 五、父母的教养态度和青少年的发展的关系 1、权威教养型的家庭——包含高程度的父母接纳和合理程度的父母控制,以温暖和负责任的方式鼓励子 女依年龄做适度的独立,但同时会使用合理的亲职权威管教子女,向子女解释父母管教的规则,并与其协商,其结果子女会有高度的自我接纳和个人控制,易学会以合理与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个性; 2、独断教养型的家庭——强调以控制的方式约束子女,常使用威胁、体罚、控制子女物质资源的方式管 束子女,极少与子女协商作解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会形成依赖、顺从、叛逆、敌对等态度,会十分依赖外在权威; 3、宽容溺爱教养型的家庭——能对子女予以接纳和反应,但却给予过度自由,导致孩子无法制止本身负 向、不合理的行为,这样的青少年不会遵守规则,自我接纳与自我控制能力低; 4、宽容冷漠教养型的家庭——对子女的需求漠视,不作反应,子女会自卑与自我拒绝,欠缺生活方向, 更易逃学或出走; 六、次(亚)文化 指拥有一些独特文化特质的团体表现出来的文化 1、青少年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特征,对于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亚文化现 象是社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2、在倡导文化多元的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次文化团体有着和睦共处的可能和必要和可能; 七、场域理论 1、由勒温提出,从人的成长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根据物理学电磁场的原理,解释青少年在社会中的行为。 2、内容:青少年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场地,其行为是生活空间的函数,即B=f(LSP),B指行为,LSP 代表生活空间,包括需求、欲望、意图、对未来的看法以及各种情绪等,即心理与生活的全部; 3、最早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认为青少年处于二元世界之间,是“边缘人”,他们对家庭的过分依赖 和疏离都有可能产生冲突; 4、意义:场域理论告诉成人应在同一文化的角度理解青少年,重视良好环境的营造,使青少年拥有利于 全面发展的、最完美的外部条件; 八、儿童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工作理论 1、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基尔曼和基特曼):生活模式 (1)基尔曼和基特曼:从行为科学和生态观念来探索人类生活的复杂性,提出了生活模式的实务模型。 (2)基本思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要维持良好的适应状态;适应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压力(生活转 变,环境压力,人际过程压力)认知有助于解除或缓解压力。 (3)社会工作的目标:透过有效的个人和情景式的激励以及行为技巧,改善个人管理压力的技巧;透过 影响个人所在的环境,以满足个人行为发展;改善个人与环境间交流的品质。 (4)生活模式社会工作的实施阶段 A初级阶段:建立关系、资料探索和订立契约。 B中期阶段:培养服务对象的适应技巧,建立正向的社会网络关系,提升个人自尊心和解决问题技巧。 C结束阶段:处理案主结案时的情绪并进行服务效果评估。 (5)启示: A如何看待儿童青少年问题:生理-心理-社会 B评估儿童青少年问题的焦点:综合评估 C如何介入儿童青少年问题:从个人、家庭和其他环境因素入手,联系资源,整体性的应对方法 D儿童青少年服务的终极目标:协助儿童青少年从外在环境获得生存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重点) (1)社会支持:来自个体所在的社会网络或互动的社会系统的支持。分为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 (2)支持网络:个体维系其社会认同,接受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协助,获取服务和信息以及建立新的人际 关系的渠道。 (3)功能:A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的网络之中,强化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个人和社会的协调 B社会支持介入有压力的情境和反应之间,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 C可导入处理压力的经验,提供解决问题方法或对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减少压力所产生影响 (4)介入策略: A个人网络策略:在现有的个人关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有发展潜力的关系; B自愿连接策略:在遭遇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人与可提供支持的非形式化的辅导者之间发展出一对一的关系;(如:寄养家庭) C相互援助网络策略:把面临相同问题、能力和兴趣也相似的人聚合在一起,促进他们之间潜在或现实的关系。是非形式化且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或既定的活动程序,要注意将自助小组和拟建小组连接起来; D邻里互助网络策略:催化邻里的合作,帮助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 E社区授权网络策略:扶持社区领袖,反映社区内各种利益群体的声音,申诉问题和倡议政策改革。 (5)介入过程:A评估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个人层次、社区层面) B根据其网络优势和不足制定介入 C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倡导者、推动者、资源提供者、监督者、系统连接者。 (6)启示: A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B提供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整体视角,整合了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服务方法。有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问题的产生。 3.增能理论 启示:(1)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新的服务理论和工作模式,整合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技巧; (2)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在自主、个人责任和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激发其参与社会变革的动机, 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五章 一、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1、儿童青少年贫困问题 2、亲子关系问题 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4、青少年厌学问题 5、青少年网瘾问题 6、青少年早恋问题 7、青少年犯罪问题8、儿童参与问题 二、青少年学习压力问题 1、学业不佳表现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基础不好和智力开发不足等; 2、学习障碍:(1)记忆障碍:A保持时间短B识记速度慢C记忆不精确D记忆提取性差 (2)学习动机障碍:A学习动机过强障碍B学习动机缺乏障碍 (3)学习疲劳:A早期疲劳B显著疲劳 (4)考试焦虑:A生理反应B认知反应C行为反应 (5)学习压力及学业成绩不佳问题 3、家庭和学校模式及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 (1)攻击性关系——教师责怒学生的不良表现,学生歪曲报告父母,父母或与学生一道,或纵容子女怒 责、攻击学校或教师,学校处责学生,结果易导致少年的偏差行为; (2)消极性关系——教师令有不良表现的学生通知父母来校,家长采取消极抵制方式不与学校联络,学 校则以忽视该学生或轻视、羞辱的方式教训家长,结果使学生无动于衷或经常逃学,少数变成攻击性行为; (3)调适的模式——学生最初因适应性差出现学业不佳,家长立即到学校主动说明学生的感受及意见, 在逐渐的沟通中,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学生在校表现日渐出色。 三、青少年群体交往问题 (一)在青少年同伴关系中,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情况: 1.被同伴团体中大多数成员接受,只被少数成员拒绝; 2.同前者比,被接受的程度低些,但仍属于被积极接纳; 3.不被同伴团体的成员喜欢,也不被讨厌者,在交往时常被同伴忽视; 4.不被同伴喜欢,不愿与其交往,甚至被同伴讨厌者; (二)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因素: 1、家长的素质和教养方式: (1)热情、敏感和权威的家长,其子女易形成稳定依恋心理,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对人冷淡的随意的家长,会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子女,同伴拒绝与其交往,人际关系紧张; (3)好支配他人的严厉的家长,其子女往往喜怒无常和过度焦虑,其同伴会忽视他或不愿与他交往。 2、青少年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 受欢迎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角色扮演技能,其社会技能水平和认识技能水平较高,如能做更多游戏、智力较高、学习成绩较好等,都更受同伴的喜欢; 3、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受同伴和成人欢迎的青少年的行为特征是:行为举止得体出色;喜欢与人合作,帮助他人,同情心强烈;懂得如何奖励其他同伴,即知道注意他人,赞美他人;善于与人合作和分享,对人提出有益的建议,听从成人劝导;维护团体的荣誉,努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等; 三、青少年价值观、道德的选择与发展问题 (一)道德是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矛盾、困惑的重要领域,辅导青少年在自身的发展中顺利接受社 会各种规则,并实现社会规则在自己心中的内化,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尊重,包括如何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 关系,而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对于社会公德的态度及行为,这些内容将影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一生的幸福; (三)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的发展:1、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日趋扩大 2、道德的自觉性本质日益清晰 3、道德反映社会生活总体价值越来越真实科学; (四)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1、价值选择的困惑 2、社会公德行为的偏差 3、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 (五)当前影响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因素: 1、市场体系运行规则的社会制约力: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权利义务日渐 明晰的契约化倾向; 2、多元化意识形态:东西方思想意识的撞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的较量、科学民主 精神与封建传统的斗争; 3、社会组织状况的变化:组织生活政治色彩淡化、组织对成员思想意识控制减弱,关系趋向松散、基 层多元的、非正式的组织活跃; 4、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社会总体形势:观念多元、利益多样、生活个性、结群多向。 第六章 一、儿童青少年福利 (一)定义:是对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社会政策、专业科 学知识以及具体行为等的总称; 1、狭义:是指有特定形态的机构向特殊的儿童青少年群体提供的一种特定的服务,服务功能倾向于救 助、矫治、扶助等,本身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消极性儿童青少年福利; 2、广义:对象是所有的儿童青少年,是一种具有发展取向的、制度性的儿童青少年福利; (二)内涵: 1、是一种哲理,是一种社会观念:包含着社会公正、平等、公平等社会意识,承认儿童青少年的社会 弱势地位,尊重其发展的能动性、主动性,尊重每一个儿童青少年的独特性等观念,以及成人社会和政府的责任、策略等丰富的内涵; 2、是一种社会政策,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业:通过社会政策立法的方式对儿童青少年需求的满足、 权利的保障,以及对其发展的支持与保护等;面向全体儿童和青少年。 3、是一种社国家机制建设:在社会政策的指导和制约下,社会通过政府的协调统整,机构的服务配合, 程序的规范衔接,制度的完善全面等社会自身的机制建设,实现福利目标,保障每一个青少年的发展; 4、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服务:要通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行为为所有的儿 童青少年提供服务; 二、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三要素及其意义 1、三要素: (1)主体:是国家,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目的:是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 (3)是国家用法则法规、办法等方式对社会的儿童青少年行为的约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2、意义: (1)明确政府在儿童青少年福利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性原则; (2)明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各职能部门在儿童青少年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 (3)明确全社会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责任,社会所有成员和机构都负有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 (4)确保儿童青少年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被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三要素及其过程与步骤 1、三要素: (1)主体:社会各类涉及儿童青少年的机构,有政府部门,也有民间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章程,但对 象是儿童青少年; (2)目标: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福利,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行政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中, 更突出公平的理念和特色; (3)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以及持续的、不断提高的服务提供;另外, 从福利运行的角度来说,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本身即为一个与外界不断发生关系的动态系统; 2、过程与步骤: (1)围绕儿童青少年发展与问题发掘事实,分析社会中儿童青少年的情况并决定符合儿童青少年需要的 社会服务的方向和目标; (2)决定达成儿童青少年福利目标的最佳途径,包括儿童青少年福利总体目标的分解,对于具体儿童青 少年福利项目的设计等等; (3)在全社会范畴内设计与分配用于儿童青少年福利的社会资源,这既包括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儿童青少 年福利投入比率的设计,也包括对于儿童青少年福利资源的具体划分; (4)建立儿童青少年福利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分配机制,在全社会整合儿童青少年福利部门和机构的力量, 划分职能范畴,形成儿童青少年福利的有效运行机制; (5)部署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组织和指挥儿童青少年福利工作者,这是实现儿童青少年福利目标的关键 (6)督导与控制有关儿童青少年福利的人事及经费,检查与评估是保证行政运行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在 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运行中,人事与经费的检查和控制直接关系到福利投入和最终的实效; (7)与结算; (8)供给财源,争取尽可能多的政府支持,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儿童青少年福利,动员争取社会资源,保 证儿童青少年生存状况的不断改善。
/
本文档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