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论文

2017-11-30 5页 doc 18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论文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论文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 范向军1 王子瑜2 王俊伟3 (1.禹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禹城251200 2.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250000 3.山东省肿瘤医院济南250000)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疗的60例IF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其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学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纤维血管增生和胃肠道粘膜下出现息肉样肿块为主,组织学特...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论文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 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 范向军1 王子瑜2 王俊伟3 (1.禹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禹城251200 2.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250000 3.山东省肿瘤医院济南250000)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疗的60例IF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其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学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现以纤维血管增生和胃肠道粘膜下出现息肉样肿块为主,组织学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特征性排列,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病变组织表达为肌纤维与纤维母细胞标记。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出院后接受为期1,5年的随访,疾病复发者6例,经手术切除后控制病情,患者均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结论:作为 一种少见的肠道良性病变,IFP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对损伤、异物、感染等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发病,病理组织学改变较为典型,但需要和其他息肉样病变或胃肠道肿瘤作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 关键词:爽性纤维性息肉 胃肠道诊断方法病理检查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发病率并不高,以小肠或胃为主要发病部位,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Helw于1953年首次用IFP对该病进行命名,同时仔细总结了其组织学特征,如今IFP这个名称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IFP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回顾性分析了60例IFP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疗的60例IF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 29,65岁,平均(45.8土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d,4年,平均(1.4士0.3)年;肿块长径1.3,4.8cm,平均(3.3土0.7)cm;肿块所在部位:升结肠4例,小肠25例(包括回肠5例,空肠20例),胃31例(包括胃体5例,胃窦26例);症状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9例,脓血便、慢性腹泻5例,腹部隐痛、腹胀、纳差30例,急性肠梗阻10例,黑便、贫血、消瘦25例。 1.2辅助检查与诊断。发病部位在胃部的31例患者于术前接受胃镜检查与活检,认为疑似IFP者仅11例,其余20例均发生误诊,误诊结果:炎性息肉5例,增生性息肉5例,嗜酸性胃炎10例;接受钡剂灌肠检查者5例,误诊结果是升结肠癌;接受纤维小肠镜与活检者5例,误诊结果是小肠血管瘤;接受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者10例,误诊结果是小肠肿瘤;其余两例患者术前初步诊断为肠套叠与急性小肠梗阻。 1.3病理学检查方法。所有患者的标本均经过免疫组化检验与常规病理检查确诊为IFP。病理学检查的步骤如下:按照相关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用ABC方法染色,采用Vectorlab生产的ABC试剂盒,以及DAKO公司生产的CEA(1:300)、Keratin(1:500)、S-100(1:300)、Vimentin(1:50)等试 剂。 1.4治疗方法。31例于胃部发病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远端胃部分切除术10例,局部切除术10例,经胃镜下摘除术11例。10例于小肠部位发病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广泛肠板切除术3例(包括系膜在内,且患者合并癌症),节段性肠切除术22例;5例于升结肠部位发病者均行右半肠切除术。 2结果 患者出院后接受为期1,5年的随访,平均(3.2土0.8)年。随访期间疾病复发者6例,3例原发部位为胃窦,行胃镜下摘除术后复发,再次入院后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其余3例为空肠IFP患者,术后3年后复发,再次入院后接受手术切除。本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 3讨论 IFP在胃肠道的每一处均可能发病,最常见的就是胃窦,而小肠病变的比例则位居其次。在胃息肉样病变中,IFP并不常见,所以当患者的炎性纤维性息肉较小时,部分医生会直接将确诊为炎性息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口]。目前医学界仍然没有查明其发病原因,因为组织学检验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所以可推断是否属于变态反应性病变,采用免疫组化、电镜等对IFP标本实施检查可以发现其可能以粘膜下间质细胞为起源,向肌纤维母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分化。经过观察发现,IFP患者的病变标本通常呈半球样或息肉样,基底宽度达,粘膜下存在的肿物凸向腔内,粘膜因肿块较大而破坏了完整性。部分患者形成了表面溃疡与浅表糜烂,切面颜色为灰黄色或棕色,有清晰地界限。内镜观察显示,血管、纤维母细胞与增生的棱形是构成肿块的主要成分。纤维血管背景导致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与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的排列形状为车辐状,以血管为中心,发生葱皮样改变。患者的Vimentin梭形细胞均呈阳性,Actin也大多呈阳性,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口]。因为发病率低、不常见,临床上在诊断IFP时经常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其症状表现以黑便、消瘦和贫血为主,随着病程延长,还会出现肠梗阻、肠套叠、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并且内镜与X线检查结果也无法作为鉴别诊断IFP与其他息肉样病变或胃肠道肿瘤的依据。在诊断IFP时,可将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首选方法,这要求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对该病的病理特征 与临床症状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遇到时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检查方法并尽快确诊和给予治疗。增生性息肉与IFP的临床表现类似,经常发生误诊,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病变主要是粘膜上皮增生,而后者则发生间质增生性病变,只要进行组织学检查就能发现其不同之处并尽快确诊。此外,炎性假瘤与IFP并非同一种疾病,炎性假瘤在在各器官发生的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的瘤样病变,通常不会出现息肉样改变;IFP大多会出现粘膜下息肉样肿块,二者的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结果均有较大差异。在临床诊断中,还要注意IFP和恶性肿瘤的鉴别,一些IFP虽富于细胞,可观察到核分裂,但不具有肿瘤的浸润生长特性、特异性与多形性。 钱才友n3等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中,总结了5例IFP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免疫组织学化学(ABC)标记和病理学特点。结果显示,患者的胃肠道黏膜下均存在息肉样肿块,炎性生长,且向腔内突出,病变在薄壁且较小的血管周围表现为环绕的梭形细胞(胞浆突起),在较大血管周围表现为洋葱皮排列的梭形细胞。发生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是嗜酸细胞,ABC检查显示病变组织是肌纤维和纤维母细胞标记,SMA、Vimentin的表达率为60%和100%。在诊断IFP时应首选病理检查。项一宁口3等回顾性分析了16例消化系IFP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利用免疫组织学方法对细胞角质蛋白(CK)、肌动蛋白(SMA)、肿瘤表达等情况 进行理论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且女性所占比例较大,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胃窦。患者的内镜表现以新生物样隆起、黏膜下隆起与息肉为主,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低回声存在于第二层或第三层。和周围组织无清晰界限,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病变主体位于黏膜下层。OFP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分布着同心圆状或洋葱皮样排列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CD34的表达率为87.5%,Vimentin的表达率达到100%,治疗方法以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内镜黏膜下切除(EMR)与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说明消化系IFP在发病部位、年龄等方面均存在规律,内镜与超声内镜检查具有典型特征,另外还可以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法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纤维血管增生和胃肠道粘膜下出现息肉样肿块为主,组织学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特征性排列,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病变组织表达为肌纤维与纤维母细胞标记。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摘除或手术切除,出院后接受为期1,5年的随访,疾病复发者6例,经手术切除后控制病情,患者均恢复良好,无1例死亡,与其他报道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少见的肠道良性病变,IFP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对损伤、异物、感染等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发病,病理组织学改变较为典型,但需要和其他息肉样病变或胃肠道肿瘤作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开凤,杨光华.小肠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假瘤)一附8例临床病理[J].四川医学院学报,2014,(01):76-79+106-108 [2]魏建国,许春伟,张博,等.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24(10):2584-2586 [3] 杨文婷,林燕青,曲利娟.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1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10):1107-1109+1114 [4] 钱才友,谢桂年,张立平,等,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分析[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3,(2):115 -116 [5]项一宁,许良璧,消化系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 病理特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9):1514-1520
/
本文档为【60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