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2017-10-26 7页 doc 21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中国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作者隐去 【摘要】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心理医生队伍得到壮大和发展,文章再次提出以心理医生一词作为中国临床心理学家的通称,描述中国心理医生的培养、成长和工作现状,同时也提出笔者对中国心理医生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心理医生 展望 【Abstract】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strong increment and developement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doctors. The...
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中国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 作者隐去 【摘要】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心理医生队伍得到壮大和发展,文章再次提出以心理医生一词作为中国临床心理学家的通称,描述中国心理医生的培养、成长和工作现状,同时也提出笔者对中国心理医生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心理医生 展望 【Abstract】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strong increment and developement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doctors. The authors again propose to use the term "psychological doctor" to be the common name for all clinical pyschologis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raining, growth and current working situ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doctors, as well as propose the expectations of future developement of the doctors. Psychological doctor, Expectation 【Key words】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就临床心理服务而言,如果把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比喻成开疆拓土,维护自己权力,勇于拼搏的巨人,那么我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充其量只是刚出生的婴儿,尚没有自己的合法的称呼,社会上打着“心理医生”从事临床心理学服务的人不在少数,多少人具有从事临床心理学执业资格难以判定,因为没有可依据的临床心理学从业资格认定的法律法规[1] 。 笔者赞成采用心理医生这个名词来统一称呼临床心理学家们,这个词汇相对于临床心理学家这样的称谓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在宣传中更容易讲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入人心。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定义心理医生呢?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主流的思想,一是认为心理医生应当直接服务于心理学临床实践,与之相对的是从事心理学基础研究和主要从事心理社会调查的心理学者;二是认为心理医生是从事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与心理咨询显著差异在于药物的使用。从这点意义来说,心理医生必须首先是个医生,受到专业医学教育,考取相应国家执业资格许可证书。结合中国目前临床心理学发展不足的现状,我更倾向于用前者作为心理医生的定义,即直接服务于心理学临床实践的心理学者都可以称为心理医生,而不仅仅将心理医生首先定义为医学背景的医生。 1中国国内心理医生的现状; 1.1目前心理医生在中国还是一个较为新兴的职业,许多非本专业人士对此有很大的误解——把心理医生等同于精神病科医生。 在国外,综合医院精神医学早已是临床医疗服务的五大科室之一(内、外、儿、妇、精神),它已经跻身于医学的主流当中。在国内,出于种种原因,它始终不能进入主流医学之中。精神医学研究对象是各种精神疾病,而精神障碍的概念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应现实,不能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者,除外还包括焦虑相关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人格障碍[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3]。从研究的范畴我们马上就能看出,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远远大于精神科学,所以精神医师绝不等同于心理医生,两者相差甚远。 1.2如今进行心理医生的培训缺乏规范性,人们将这个职业简单化了:产生一定的兴趣,接受短期的培训,就自称为心理医生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 大众中最常见两种人热衷于心理咨询学习:一是觉得心理咨询有用,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是自己曾经有、或者自觉有某些心理异常,在接受心理咨询以后,进入这个行业,反客为主的。对于上述两类人士,我们并非排斥,而是希望有完善的行业要求来约束从业者。 而心理医生就如大家所讲需要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半路出家者也还是要从头学起,这不仅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我国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这个领域负责。虽然心理医生是否必须具备医学学习背景国内尚有争议,但几乎所有心理学工作者都认同规范的心理医生培养过程应当至少应当包含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实习与见习、职业道德培养这些环节 [4]。 我相信心理医生这个技术含量高的“工种”需要较高的从业门槛,来保证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1.3心理医生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1.3.1培养心理医生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在所用的心理学理论,绝大部分以介绍西方的各个心理学流派为主,这些理论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能或者基本上能反映提出这个理论背景下的民族心理特征。为此在心理学领域强行套用某一理论,难以给咨询者一个理想的启迪。这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国人教育观念的弱点,“厚西薄中”的恶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国内心理学理论的薄弱。 同时,心理学作为舶来品,我们学到的知识必须联系中国的国情:相应的经济水平,文化的依托,医疗的现状等等。Sue也指出,按照白种人建立的研究常模(非白种人就会被定义为存在缺陷和病理情况[5]。 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的临床心理学家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按照将来的目标工作性质,分成科学家-实践者的哲学博士(PhD)培养模式和实践家的心理学博士(PsyD)培养模式[6]。笔者看来,似乎后者模式中侧重心理评估与干预的训练更贴近心理医生的职业要求。 1.3.2工作、成长环境不乐观 精神科医生尝尝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强调药物治疗。他们对药物的依赖相信是来自于自己专业的理论和经验,由此推广到心理学里面来,将精神科的那一套笼统的放在了心理医生这个角色当中。这样的科室规划设置在相当多城市可以见到。我坚持主张精神心理分家,另行设立专业的“医学心理科”。 教育系统的人往往把心理咨询等同于做思想工作,很多心理学本科生到高校或者中学、小学从事的工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社会上的人对心理行业收费也普遍不理解,认为应该免费,或者象征性收取费用就可以了。 体制上的差异,也制约着国内心理医生发展。在医疗系统中,他们依附于精神科,有相当多的城市中,心理卫生中心都是挂靠在当地精神科专业医院下的,而一些独立的心理诊疗机构,很少能做到让人满意的。可以说中国的心理医生需要成长的沃土,随着心理医生队伍不断壮大,相信也会为心理医生群体自身谋求更好的成长空间。当今在中国的心理医生们应该有“万里长征”的思想准备。 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程度低下。现在的来访者往往是心理疾患很重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应当是来访者自己耽误了自己。按一般人的常识,有病要到医院去,可是人们不会用同样的眼光看待有心理疾病要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大众甚至认为用一张嘴就能给人治病,难以认同。更有甚者认为:心理医生本身就有心理疾病。 1.4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行业准入和学科发展。 只要是医生就应该有行医执照,接受过一定的住院医生训练,否则就只算是“咨询师”,而不是医生。国家在2005年公布了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的最新解释定义,作为国家认可职业进入职业大典,并且指定了相应的考试考核大纲、规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鉴定工作[7]。相信所有心理学专业的从业者都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诞生后能带来这个行业的欣欣向荣。 心理医生在医疗行业工作,需要的是卫生部的职业医师证,心理学专业授予的理学学位使得毕业生们根本没有获取医师执照的可能(报考条件约束)[8]。 心理医生在教育行业工作,需要的是教育部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是作为从事教育的一个依据,那是否能作为心理医生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专业领域工作的合法依据呢, 这些法规上的不统一,不健全,也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发展。 当然,虽然国内心理医生行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前景也是光明的。如果我们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们能携起手来,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用自己的专业服务社会、产生价值, 相信心理医生的明天将更有可为。 2心理医生的发展前景 2.1学校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就业途径拓宽 目前来看,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毕业后就业尚可。主要的工作也就是从医和从教,或者二者兼有。从医,有在综合医院的,也有在专科医院(精神科)的,这个途径前景美好,但道路曲折,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心理学人才极为缺乏,可是同时更缺乏的是对心理学人才的认可、需求。从教,则多数在高校了。应该说中国高校心理学者是我国这个学科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从业方式,例如个人开业,但前面两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 心理学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则不甚乐观,即便是在相当多心理学专业实力较强的学校都不得不面临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除去考取研究生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其他毕业生去向大都是从事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附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西南大学相关专业06级毕业生来看,其中99人从事普教工作,占总人数比例的44.13,,而如果我们从总人数中除去考取研究生的35人,则从事普教工作的学生占毕业即就业人数的52.38,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仍然是普教系统[9]。 我并非叹息他们大材小用,而是深切感受到,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只能是一个高级职业,国家也是这样定义这个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分级为一、二、三级,从国家劳动部的职业登记分类体系看,全部都是高级职业等级。这样高培养成本所造就的职业,当然可以为我们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拓展培训讲师,军队、学校中的心理保健医生,司法领域中的心理测评师,等等,这些都应当是心理医生们可以为我们社会带来价值的舞台。 2.2.国家法规对这个职业的不断规范 我们曾经讨论到心理医生的职业定位,心理医生可以工作在很多领域发挥价值,最常见的工作场所莫过于医院、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由于这些机构不同的准入标准造成的不统一,是心理医生发展的障碍。国家主管部门应当对此指定统一的可操作标准,把好行业准入关。 2.3心理医生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笔者之所以将心理医生的自身素质放在培养环境当中来看,是因为认为心理医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存在主动提高和被动提高两种推动因素:心理医生自身追求更好的知识把握,更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医生在社会发展的条件下被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两种情况同等重要。两者的效果也都是一致的: 2.3.1心理医生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不断深化,“带病投医”进而“久病成医”的心理医生在国内会逐渐消失,完善的心理医生培训会取代过去的短期培训。将来想做心理医生的人们会更多的认清自己做心理医生的动机和评估一下自己的潜质,对将来自己的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和展望[10]。 2.3.2心理医生的职业特质更为明显。 “心理医生”一词显然是从国外引入的术语,医生这个职业在国外多数国家都意味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和严格的职业要求。以前只要参加几次培训,经某某单位或协会证明,无论是否以前和心理治疗打过交道,都可以当心理医生的情形在过去不在少数,但在将来的中国心理医生行业中将不再应当出现~ 2.3.3心理医生培养更为完善、督导制度健全。 心理医生的培养模式上,笔者资历尚浅,但也认识到心理医生不一定是要涉及临床药物的使用,也依然坚信充分掌握神经,精神,心理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国内很多医学院校中新办心理学专业方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探索:医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同时开设,培养时间达3800学时,实践环节一年。[10]。在为心理学本科生设置课程时,引入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整合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12]。 当然,心理医生还要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修养,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比较起来,更容易形成职业耗竭,或称职业枯竭。受制于当前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或者受制于具体某位心理医生本人的技术、学识、能力,工作的进程中出现职业耗竭的几率往往高于其他职业。较高的学历背景,优秀的专业学习成绩对心理医生固然重要,从业之后的良师指导和放手工作后的心理督导支撑也绝对不可或缺。在浮躁的商业社会里,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去迎接将来工作对自身造成的挑战。 3结束语 可以预见的心理医生前景是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相信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目前大众的认知。这个职业的特点也要求从业者接收高等的教育,较高的培养成本也决定了心理医生职业较高的准入门槛。我们清楚认识到心理医生这个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的,更大胆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医生从业者队伍能不断壮大,心理研究与实践有法可依,最终实现社会普遍接纳。
/
本文档为【心理医生的现状和前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