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20-03-09 26页 doc 50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师:白秀英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师:白秀英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标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内容,“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参看目录),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364个字,会写232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 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分单元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简析单元内容与特点 第二组课文同样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板块,以“名人故事”这一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尤其是第一、二组课文更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两组乃至后面一两组课文的教学,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 加强读书方法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引导 识字写字、词句训练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在不同年段要求应有所提升。 1、继续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学习中;其次应突出难点,注意简洁;(如:第1、2、3、6、7 课生字表)第三,到中年级不仅写字还要写词;(例:出示词语表)第四,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字词的巩固成为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如:《小摄影师》)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在理解词句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更要重视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1)抓内容精彩之处,例: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在精彩之处边读边想,帮助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2)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例: 《奇怪的大石头》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哪一个字?然后抓住“孤零零”和“严严实实”等关键词语进行品读,理解石头之“奇”、石头之“巨”。 (3)抓课文留白之处,富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转换角色,在此基础上朗读,会越读越美妙。 3、与“学习伙伴”交朋友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出现的“学习伙伴”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和“学习伙伴”交朋友,逐步学会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果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从小就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勾画旁批等读书习惯,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伙伴”除了利于学生学习外,还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备课上课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 第三、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简析教学内容和特点 第三单元 本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导语中就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的要求,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第四单元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两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 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比如第三单元,可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秋天的雨把给了,”“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等等;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10课《风筝》和14课《蜜蜂》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和13课《花钟》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像10课的选做题、11课“学习伙伴”的提示语,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比如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可以引导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花钟》课后让学生填一填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我们就可以提议搜集描写花儿开放的优美词句,等等。 最后要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里我想具体展开谈一谈——习作教学策略。 策略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如: 园地三“写一幅选的或画的秋天的画”: 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园地四“写一则观察日记”: “口语交际”:汇报自己前一段时间的观察收获(做了什么——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习作:尽量把做了什么,发现什么写清楚,把观察什么写的比较具体,让读者明白你的观察发现,对你观察到的感兴趣。 策略二:加强小练笔 本册教材除了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八次习作外,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的读写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比如,学了《风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段话;学了《秋天的雨》,可以引导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写一段话;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因为是小练笔,所以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这样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当然,这样做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策略三、吊足“胃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与学生相识之初,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博得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 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向师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疏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简析教学内容和特点 第五单元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分别是古代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介绍了古代建筑和古代绘画艺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二、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文字总结。 具体在本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分这样几个阶段来指导: 第一步;活动准备阶段 1、课文辅助,初步体会; 课内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体会“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孔子拜师》中学生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在《盘古开天地》中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在《赵州桥》中领略了这一历经千年而风采依旧的建筑杰作,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欣赏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神来之笔,又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这样,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将不再是单一的,所体验到的“文化”将不再是抽象的,所受到的熏陶将不再是口号式的,“灿烂”将不再仅仅是个华丽的修饰符。 2、运用提示,拓展思维; 在本组第一篇课文《孔子拜师》后面提出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提示语见投影),这段提示语给学生提示了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指明了开展调查活动的方向,我们可以利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具体类别见投影)。 第二步:活动实施阶段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1、选择内容,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可以设计一个小组专题调查实施(见投影表格),然后分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及时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 2、小组合作,拟订方案。 在第三篇课文后面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提示,既是对学生的提醒,也是对前一阶段活动的检查和整理,教师此时可以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同时给予适当的建议。 应当指出的是在活动实施阶段,我们还应该注意: 一是实践的自主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二是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我们本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如嘉善田歌、思贤塔、梅花道人吴镇等)。 三是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越剧(或田歌《五姑娘》),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第三步:活动的展示阶段 我们可以将“口语交际”与展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描述、图片或实物展览、歌声琴声演示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然后引导学生畅谈感想,为习作作好准备。这样,使学生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内化为语言和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达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第四步:活动的内化阶段 引导学生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对某一种文化的描述,更可以是对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经历、感想、收获的记录。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东方之珠”》则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觉得在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宏观地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去思考,去把握,才能使各部分有机地融合,让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首先应着眼篇章结构的教学(见投影)。其次要注重特色段落的学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见投影)。第三还要注重积累,夯实语言基础。这里我想就语言的学习与积累举两个例子: 1、课内扎实学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如何在课内引导学生扎实学语言呢?我们来看两个片段,同样是教《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位教师的教法在如今的课堂上应该是很多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感悟,似乎都是时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但是,我们如果追问一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除了了解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物产外,究竟还学到了些什么呢?恐怕答案是不容乐观。相反,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同样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研读,但因为有了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将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化为了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从而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精当,更学会了如何去体味语言的方法,并在后面的学习环节中及时加以运用。B教师不仅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而且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情境——为海产品做代言人,不露痕迹地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2、课外引导学生不断积累 课文只是个例子,课内的积累毕竟有限,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不断实践,养成积累的习惯。这里是给我们培训的义乌市艺术小学的老师们的做法,我个人感觉很有启发。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导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 1、遇到问题要动脑去想,要动手去做,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2、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想,在于所用的方法。 本单元4篇课文、一个园地凸现了这个专题:《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语文园地中的三个板块也是围绕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一、文本中的智慧在语言中闪现。 《矛和盾的集合》告诉学生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科利亚的木匣》讲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在长大,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提示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短处。 《刻舟求剑》以及“日积月累”中的八字成语也提出了一些做事的方法或道理。 这些道理都包含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 学习本单元关注:产生问题的根源,问题解决的方法。 如《矛和盾的集合》: 问题——既要保护自己又要进攻,解决的方法——集合矛和盾的长处。 文本中蕴涵着智慧怎么让学生获得? 二、教学中的智慧在探究中生成 阅读是文本意义再创造的过程,探究性阅读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学生经过预习后自然也知晓了坦克发明的过程,也知道文本最后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对文本中蕴涵的智慧无法很好地领悟,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像我们大人那样去解读文本的意义。因此,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揭题质疑,告知学习目标。 教师借助图片或媒体出示矛和盾,认识并了解武器的不同功能——攻、防身,为教学作好铺垫。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注意“集合”,用实例说明生活中用到的“集合”,告知学生本课就是学习“集合”,对课题进行质疑。 2、预习课文,筛选问题。 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生成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语文课程标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筛选问题,提炼关键问题。 如:发明家是怎样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 怎样理解“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合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3、默读体验,指导学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发明家怎么想到将矛和盾集合起来的?——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什么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解决了什么问题?)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为什么这样想?解决什么?) 这段话中除了问题的产生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语言。理解词语,积累词句。 三、生活中的智慧——在运用中创造 “合二为一”,集合二者的长处。优势对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谁善于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中都蕴涵着集合优势的思想方法,你能说出哪些?举例,说出这些人类的发明是()和()的集合。 提供“集合优势”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深化集合的概念。 出示:成语故事《胡服骑射》 取长补短走天下——写给孩子 为了增进学生对“集合优势”的进一步迁移,也可以提前上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 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首小诗,它唱响了人世间爱的旋律;这段文字承载着“爱”的情愫,非常适合学生朗读。 本单元有4篇课文、1个语文园地组成。读完单元导语后,让学生浏览4篇课文,获得: 爱是掌声, 爱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爱是一棵给予树, 爱是好汉查理。 当学生学完本单元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整地续写小诗: 爱是掌声,鼓励让我们扬起信心的风帆 爱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团结合作,携手走出深井。 爱是一棵给予树,是爱紧紧地牵着我们的手。 爱是好汉查理,理解对方,你我充满关爱。 挖掘文本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教师要学生动情,必须要钻研文本,把握情感。 读读这一组课文,真的会被课文中所寄予的“爱”所感动: 《给予树》提出教学建议: 揭题质疑,奠定情感基点: 在新课的导入时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鼓励、引导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出示课题后,教学生识字“给、予”,鼓励学生就课题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什么是给予?给予是一棵怎样的树? 解决问题1:什么是给予?凭直觉想想给予是什么意思? 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想想:生活中你给予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你什么? 读课文,边读文章边划出有关的内容看看:谁给予谁什么? 解决问题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读课文,找到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对这棵给予树进行揣摩、想象: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这是一棵充满梦想的树,这是一棵帮人实现梦想的树,这是一棵梦想成真的树。这是一棵挂满了心愿的树。 以读促情,想象体验: 语文教学离不开指导学生朗读,读是要唤起、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加深内心体验,使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站在这样的给予树下,你会怎样想?金吉娅看到了一张怎样的卡片呢?上面写着什么?可是为什么金吉娅却沉默不语呢? 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给予”——送、给,也意味着失去。在帮助陌生女孩实现心愿的同时,金吉娅也放弃了对家人表达买漂亮礼物的打算。 再次想象:金吉娅会在卡片上写下什么? 齐读抒情: 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如愿以偿的笑脸。 “给予树”种植在自己的心中,将爱心播洒在每个角落
/
本文档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